科技成果

阅读数: 2909

成果名称: 区域经济政策对城市群平衡增长的促进作用:微观机理与仿真实现

成果登记号: 9612019R0012

第一完成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

联 系 人: 王锵

成果类型: 软科学

成果体现形式 : 其他

技术领域: 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

应用行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成果简介: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与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中国表现出强烈的区域化特征,逐渐以一些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了城市群。中国学术界和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城市群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都明确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加强统筹规划使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 

    目前国内外针对城市群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国外研究主要建立在市场经济较为完善特别是城市土地市场完善的基础上,主要从宏观的城市群多中心性、中观的城市间产业集聚扩散、微观的城市社区发展等角度对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演进规律及特征进行分析。国内学术界高度重视城市群经济增长与发展差距问题,在介绍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日益注重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具体化和特色化,并做了许多有益尝试。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城市群发展的意见和规划,涉及到的城市群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 呼包鄂榆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这些意见和规划中大多包含设计区域经济政策组合促进城市群平衡增长的内容。但是目前国内外针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很少从微观角度探索区域经济政策作用于不同功能城市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城市群平衡增长的过程,因此难以廓清多项区域经济政策综合作用城市群平衡增长的机制与效果。因此,项目通过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在城市群平衡增长中的作用,以此来实现城市群区域共同发展。

2.研究目的

    项目旨于从微观角度将区域经济政策和城市群平衡增长两者结合起来,旨在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对城市群平衡增长的促进作用机理与效果。通过机理研究和仿真试验,期望提升城市群区域经济政策设计的目的性和空间有效性,促进我国区域差异的消融,实现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3.主要论点

    项目在收集、查阅和分析有关城市功能、区域经济政策及城市群增长的研究文献基础上,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建立了区域经济政策与城市群平衡增长相关研究的具体技术方案。主要通过“建立理论分析框架——明确区域经济政策对城市群平衡增长的促进作用机理——区域经济政策对城市群平衡增长的促进作用模型——促进城市群平衡增长的区域经济政策设计”等步骤展开研究。研究主要从微观角度将区域经济政策和城市群平衡增长两者结合起来,利用区域政策理论、空间经济学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对城市群平衡增长的促进作用机理与效果。主要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对微观主体区位选择行为的影响途径和影响内容;在区域经济政策影响下,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如何影响城市间产业集聚,进而影响城市群整体经济增长与城市间增长差距的机制;如何在计算机仿真平台上低成本地研究不同区域经济政策组合对城市群经济整体增长与城市群内部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

4.创新点

    本研究的发现点和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 

    (1)通过分析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区位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多维度区域经济政策对微观主体跨区域区位选择行为的影响模型。

    (2)利用微观主体在不同经济空间下区位选择平衡,通过产业差异逆转构建了基于微观主体行动的城市群经济平衡增长的作用机理模型。

    (3)构建了区域经济政策影响中国城 市群经济平衡增长系统模型,并在Vensim5.5 系统动力学软件平台上进行了政策仿真实现,能够低成本实验不同的政策组合对城市群经济平衡增长的作用效果。 

5.应用价值及社会效益

    研究成果中针对促进关中城市群整体经济增长同时缩小关中城市群内部经济差距的政策仿真结果及具体建议已被西安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和西安市财政局企业处采纳。 这些建议为西安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加快金融组织建设、促进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供了决策支持,特别是提出的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与方式、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和创新金融服务等对策建议对西安市乃至陕西省金融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为西安市财政局企业处加快发挥西安市的集群及辐射职能、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供了决策支持,特别是提出的如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完善和统一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等对策建议对西安市乃至陕西省追赶超越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6.奖励情况

    研究成果于2019年3月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由陕西省教育厅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