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721

成果名称: 改良后TBNA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19Y0706

第一完成单位: 宝鸡市中心医院

联 系 人: 陈佳梦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成果体现形式 : 新技术

技术领域: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应用行业: 卫生和社会服务业

成果简介: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疾病之一,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目前阶段仍是提高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呼吸内科医生十分想得到准确的术前分期,这对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肺癌的TNM分期,T与M往往通过胸部CT、MRI就可以明确,但N的判断有多种方法,可分为临床分期(胸部CT、MRI、PET)与病理分期(纵隔镜、胸腔镜手术、C-TBNA、EBUS-TBNA),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以病理分期为准。纵隔镜是评估肺癌手术前纵隔淋巴结状况最准确的手段,敏感性、特异性高达90%和100%,特别是在N2、N3的排除,国外一些国家已将纵隔镜检查作为肺癌治疗前的常规检查和分期金标准。但纵隔镜因为创伤大、费用高、检查范围相对较小且需要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检查,不易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另外,纵隔镜检查仅能获得右气管旁和隆突前肿大淋巴结标本,对隆突下、后和左气管旁肿大淋巴结无法进行检测,故难以作为常规的方法和手段在临床开展。而胸腔镜手术:胸腔镜对纵隔淋巴结活检的准确率为91.9%,但胸腔镜的并发症率高于纵隔镜,故在可及范围内,应首选纵隔镜检查。

术前临床上明确N的病理学技术有C-TBNA、EBUS-TBNA,与纵隔镜相比,TBNA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可对不同隆突水平的左右淋巴结系列进行检查。C-TBNA技术利用气道腔内的标志结合影像学定位进行穿刺,因其对操作者的解剖定位和三维立体思维的要求较高,被称为“盲穿”,导致穿刺结果良莠不齐,阳性率取决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淋巴结的大小和位置、细胞学诊断技术等因素,波动较大(20%-89%)。由于敏感性不稳定,该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仅30%操作呼吸内镜的肺科专家使用了该技术。EBUS-TBNA与传统的TBNA相比,穿刺定位更加精确,显著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其穿刺成功率不受淋巴结大小、位置的影响,可用于治疗后复查。但由于操作过程中超声图像不断变化,故分析超声图像较难,要求操作医师必须对气管、支气管及纵隔结构非常熟悉,才能熟练分析超声图像;超声内镜管径较粗,需经口插入,EBUS对气道刺激较为强烈,患者需要加强镇静水平,甚至需要全麻,增加了支气管镜检查风险、检查操作时间、患者费用及患者的痛苦等;TBNA时穿刺针往往难以与气道壁垂直,且由于EBUS仪器精密,价格昂贵又易于损坏,维修费用也同样昂贵,故该技术目前远未普及,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TBNA是一项微创、安全、费用低廉、无需添置昂贵设备的技术。我科对TBNA技术进行改良的I-TBNA,是在加强TBNA技术的熟练掌握与护理密切配合的基础上,利用MSCT后处理技术使淋巴结定位准确,清晰显示穿刺部位及穿刺点与周围组织关系,大大提高TBNA检查准确率、阳性率及操作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检查操作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利用液基细胞学检测方法对TBNA收集的标本进行检测,提高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阳性率、敏感性、准确性。I-TBNA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实用性强、无需添置专用设备、花费较低,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层面有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