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3438

成果名称: 住宅价格变化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19J0109

第一完成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联 系 人: 刘兴华

成果类型: 基础理论

成果体现形式 : 论文

技术领域: 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

应用行业: 房地产业

成果简介:

(1)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住宅价格变化的动力机制理论分析框架。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项目以系统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将住宅价格变化的动力机制看作一个复杂系统,再对其内部的反馈结构进行分析,构建了住宅价格变化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2)将 Stock-Flow 模型与扩展的 Cournot 模型融合,构建了住宅供给模型。在构建住宅供给模型时综合考虑了市场结构和空置面积。较好地体现了从 2000 年以来我国住宅供给对住宅价格反映不敏感甚至出现价格上升而供给下降、空置面积与新施工面积呈同向增长的特点,开发商通过"捂盘惜售"以抬高住宅价格的现象。

(3)利用系统动力学具有实验模拟的优势,辨识出住宅价格变化的主导动力机制。影响住宅价格变化的因素众多,到底是哪种或者哪些力量对其具有支配性作用?本项目利用系统动力学具有实验模拟的优势,综合运用逐步隔离非主导回路和参数变异法,辨识出住宅价格的主导动力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开发商定价、土地价格和商品房供给与住宅价格之间的反馈机制是主导住宅价格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对制定房价宏观调控政策具有启示作用。

(4)构建了住房支付能力稳定性测度模型并利用面板实证方法对住宅价格异常波动下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进行分析。通过构建住房支付能力稳定性分析体系,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进行研究,实现了两个突破:采用马氏距离法将研究对象进行聚类分组,既避免了部分城市所在组不能反映其真实住宅价格归属问题,又避免了宏观分析的稳定性测试低通过率问题;运用异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及 FMOLS 模型考察了居民住房支付能力问题,并在基准模型基础上添加更多经济基本面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做出更为细致的微观解释。

(5)细分投资主体依据其决策行为特征,分析其各自的交易行为对住宅价格波动的影响,从而挖掘主导住宅价格异常波动的动力源。将投资主体细分为常规购房者、投资性购房者和投机性购房者,结合行为经济学理论中的正反馈原理,利用适应预期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和分阶段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各类型投资主体的交易行为对住宅价格波动的影响,依此探讨近年来主导我国住宅价格异常波动的动力源。

(6)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住宅价格异常波动识别体系,为常态化、动态化监测住宅价格异常波动提供科学依据。住宅价格是一种市场现象,涨跌是其常态,但过快上涨或过快下跌都会对居民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本项目力求规避以往绝大多数文献仅研究过快上涨(泡沫)即单方面异常波动比较静态分析的局限性,在考虑了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前提下,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住宅价格异常波动动态化识别体系,为长期内常态化监测住宅价格异常波动和政府适时适度对其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7)解析了我国收入异质的城市间房价冲击系统性风险的非线性结构。以门限向量自回归获取的收入门槛值对我国 35 个大中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类,划分类别、区分层次展开了更加具体细致、实用性更强的研究。此处的门槛区间划分取代了一般文献中强加外生性标准分离样本的方法,使得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同时,所使用的非线性研究手段和获得的有效结果在该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前所未有。

(8)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异质性商品房需求模型,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异质性需求主体决策行为影响效果的差异。通过系统仿真发现,投资性需求与住宅价格增长率呈正向关系;投资性需求主体的决策行为具有"心理账户效应";自住性需求对住宅价格反应不敏感,影响自住性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租;货币政策对投资性需求的影响明显大于对自住性需求的影响;利率对投资性需求的影响程度几乎是对自住性需求影响程度的两倍。在对传统相关理论的梳理和批判分析基础上,将住宅价格纳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环节,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框架。

(9)构建了检验住宅价格异常波动的治理政策效果模型并提出一系列治理对策。在对近年来主要治理政策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开发资金中国内贷款、本年土地购置面积和住房按揭贷款利率的四元 SVAR 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对这些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基于研究区间内治理政策效果欠佳的现实和住宅价格异常波动原因及程度的分析,结合国际成功经验,提出多项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政策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