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398

成果名称: 舌尖上的肝脏-自噬-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HBV感染的机制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19J0082

第一完成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联 系 人: 赵兴华

成果类型: 基础理论

成果体现形式 : 论文

技术领域: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应用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JM8404)。病毒性肝炎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我国乙肝感染多始于幼龄期,终生难于清除,且和终末期肝病密切相关。据估算我国每年因乙肝所致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元,故HBV感染仍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在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研究中发现,家族HBV感染者发病早、进展快、治疗效果差,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肝脏是体内的代谢中枢,代谢紊乱是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癌的发生发展共同基础。自噬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保守的代谢途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自噬是HBV感染的重耍机制。我们前期与美国EMORY大学的合作研究发现分子伴侣自噬的重要调节机制(Science, 323(5910) :p. 124-7);并发现了自噬与免疫的重要机制,即MAPK-ULKl-autophagy通路(Nature cell biology, 3rd Revision)。

    2.研究目的及意义:基于我们前期在HBV感染者的肝标本、HBV转基因小鼠以及细胞学研究的自噬与HBV相关疾病的数据,进一步研究HBV如何通过自噬影响HBV相关疾病的进展,将为HBV相关疾病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3.主要论点与论据: 

    A.急性肝衰竭中伴有肝纤维化:(1)测定受试者血标本中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浓度;(2)统计受试者Fibroscan检查结果;(3)对能够获得的肝组织标本: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胶原沉积情况;

   B.急性肝衰竭中伴有肝星状细胞活化:(1)对能够获得的肝组织标本: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胶原沉积情况;(2)对所获肝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SMA。

   C.急性肝衰竭中肝星状细胞中自噬水平变化:对所获肝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染色观察LC-3Ⅱ。

   D.急性肝衰竭:HMBG1、NO水平升高:ELISA法测定最终纳入的17位急性肝衰竭患者进展期和恢复期的血清HMBG1水平,以年龄和性别配对的HBsAg携带者、肝硬化患者为对照。

   E.HMBG1活化肝星状细胞、而NO促进星状细胞凋亡:用HMBG1、TGF-β、HMBG1+TGF-β刺激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及星状细胞系HSC-T6,Western blot法检测α-SMA、Collagen-Ⅰ表达水平;用不同浓度HMBG1(0.03-1μg/ml)刺激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6h,实时定量PCR测定α-SMA、Collagen-Ⅰ的mRNA水平。

   F.HMBG1在肝星状细胞中诱导自噬、而NO在肝星状细胞中抑制自噬:用不同浓度的HMBG1(0.03-1μg/ml)刺激鼠原代星状细胞24h,Western blot法检测LC3-Ⅱ表达水平。

   4.创见与创新:首先证实在急性肝衰竭进展期,伴有纤维化形成、星状细胞活化和自噬激活;进而发现HMBG1水平在急性肝衰竭中是升高的。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问题:急性肝衰竭进展期存在纤维化形成;血清HMBG1、NO升高能通过调节自噬调节肝星状细胞活性,影响纤维化形成。这些研究将HMBG1、NO、星状细胞活性、自噬融为一体,揭示了急性肝衰竭中影响纤维化形成的分子机制,有望为进一步探究临床治疗急性肝衰竭提供理论依据。肝衰竭是连续演变的过程,各临床分期的时间可长短不一,与疾病发生机制密切相关。但由于肝衰竭病情较重,限制了肝组织病理结果的收集以及动态随访研究标本的采集,我们拟完善血清、肝组织标本库,完善病历资料,对其基础与临床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6.历年获奖情况:2019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