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3252

成果名称: 中生界下层系新区新层有效开发技术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20Y0168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联 系 人: 杜金良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成果体现形式 : 新技术

技术领域: 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

应用行业: 采矿业

成果简介: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科技成果来源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中生界下层系新区新层有效开发技术研究》部分研究内容,项目编号2011E-1304。

    鄂尔多斯盆地经过多年的持续勘探开发,优质资源已基本动用完毕,主要接替层系三叠系长6、长7、长8等油藏,储层物性差(K<1mD),非均质性强,为典型的致密油藏(邹才能,2017),占剩余储量的96.3%。前期采用常规定向井开发,单井产量低、产量递减快,同时受黄土塬地形、地貌限制,百万吨产建用地量大,开发成本高,在低油价背景下,难以实现规模有效开发。本项目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多层系复杂致密油藏有效开发技术,并成功在全油田推广应用,对实现陕北地区油气有序接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及促进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开发意义重大。

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项目重点围绕致密储层"甜点"优选、注采井网优化、立体式布井、储层改造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四大关键技术。一是创新形成了致密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建立了以"含油性、油层纵向结构系数、渗流特征、地层原始能量、岩石力学特征"为主体的致密储层甜度分类评价参数体系,定量化了评价参数对产量贡献的权重,利用曲线斜率差异法,构建了致密储层甜度评价分类方法,解决了现有评价方法不能准确划分页岩油品质差异的难题,实现了致密储层甜点的有效预测,也为不同类型油藏个性化井网设计及压裂改造参数优化提供了依据。2017年以来,在姬塬长6、长8、吴起长8等区块优选出有利目标区89个,落实建产规模658.4万吨。二是创建了适应不同类型致密油藏的三种开发技术。揭示了致密储层驱替以及渗吸的渗流规律,发展了压裂缝网下致密储层非线性渗流理论,创建了超前注水以及超前补能、渗吸置换准自然能量开发两种开发模式;创新了不稳定渗流模型表征人工压裂缝网的井网优化技术,形成了大斜度井、短水平井、长水平井三种开发技术,单井产量大幅提升,区块增产倍数达到2.1-7.3倍,采油速度、水驱动用程度等开发指标全面创优,带动了3.8亿吨难采储量的有效动用,实现了由多井低产向少井高产转变。三是创新形成了黄土塬地貌多层系复杂油藏"大井丛、立体式、多井型"布井模式。建立了盆地不同沉积类型致密油藏单砂体构型模式,明确了不同沉积类型下单砂体叠置模式以及几何学特征,形成了黄土塬地貌下基于不同砂体结构、不同储层特征的定向井、大斜度井以及水平井混合井网立体式布井技术,平均单井场布井6.1口,百万吨产建井场数减少135个,节省土地5910亩,降低了建设投资,也为工厂化作业提时率奠定了基础。四是创建形成了适合不同储层、不同井型的体积压裂技术系列。致密储层水平井践行缝控体积压裂理念,集成密集布缝、无限级高效压裂工艺及裂缝精细控制手段,形成长水平井高效体积压裂技术,水平井单井产量提高至20.0t/d;大斜度井形成了充分动用厚砂体多薄隔夹层的定点喷孔体积压裂技术,初期单井产量3.5t/d,为直井的2倍;定向井以提高纵向小层动用和增加裂缝复杂程度为目标,形成直井定点多级压裂技术,在姬塬长6、吴起长8等规模应用,初期单井产量提高1.0t。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本成果经国家级查新机构认定,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1、采用油层纵向结构系数Vz、油藏原始气油比Rgo等多参数产能贡献权重分析技术,构建了致密储层甜度评价分类方法;2、充分利用大规模压裂液裂缝注入渗吸置换技术提升地层能量方式,创建了大斜度井、短水平井和超长水平井的超前补能开发技术;3、提出了黄土塬地貌特征下基于不同致密油藏砂体结构、不同储层特征的定向井、大斜度井以及水平井大井丛混合井网立体式布井技术;4、研发了DMS可溶金属球座,通过密切割裂缝精细长度控制,形成了适合不同储层、不同井型的多级体积压裂工艺技术系列,水平井单井产量提高至20.0t/d。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技术已成熟应用,主要适用于致密油藏的开发,技术安全可靠。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研究成果已在鄂尔多斯盆地油田产能建设中规模推广,成功开发了姬塬长6、吴起长8、环江长8等油藏,建成产能482.8万吨,新增利润5.27亿元;大幅减少井场征地与地面投资,节省土地5910亩,节约成本4.1亿元,对陕北地区油气有序接替,促进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此外,本项目形成的技术成果对国内外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⑥历年获奖情况

    本项目研究成果获得长庆油田公司技术创新奖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