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3110

成果名称: 秦岭天然次生公益林抚育经营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20Y0253

第一完成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联 系 人: 王晓君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成果体现形式 : 新技术

技术领域: 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课题源于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秦岭天然次生公益林抚育经营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1204502)。

  秦岭既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工程的水源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本课题根据秦岭的生态区位、立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围绕秦岭林区天然次生公益林存在的林分结构和稳定性较差、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传统的抚育经营观念和抚育经营技术模式难以满足多目标森林培育要求的主要问题,开展了天然次生公益林抚育经营技术与关键指标体系研究。

2.研究目的与意义

    聚焦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围绕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针对秦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不良、稳定性差、生产力和服务功能低下等问题,开展天然次生公益林关键技术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秦岭林区森林质量,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改变秦岭林区传统落后的森林经营观念和模式,促进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迅速发展。

3.主要论点与论据

(1)在充分考虑秦岭林区生态区位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对秦岭林区天然次生公益林抚育经营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秦岭林区天然次生公益林抚育经营技术、锐齿栎低效林改造技术及关键控制指标体系。该技术既遵循了天然次生林发育及演替规律,又符合我国有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规定,确保了秦岭林区生态和森林资源安全;同时显著提高了秦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稳定性和生产力,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填补了秦岭林区天然次生公益林经营诸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空白,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2)按照陕西秦岭林区不同立地条件和森林特征,对森林进行了科学分类,并建立了陕西秦岭林区森林经营分类体系。依据坡度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将秦岭林区天然次生公益林划分为缓坡林、斜坡林、陡坡林和急坡林四个类型,并按照林分类型提出了综合抚育、生长抚育、生态抚育和保育抚育等相应的抚育方式和方法,以及关键控制技术指标体系。经5年时间的监测,应用该技术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提高了11.9%-22.2%,碳汇能力提高了14.9%-23.4%,林地土壤理水效能提高了10.3%-18.5%。

(3)根据秦岭林区天然次生低效林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抚育间伐+人工添优、抚育间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抚育间伐+人工添优+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三种经营改造技术,及相关控制指标体系。经5年时间的监测,应用该技术后,林地生产力提高了10.4-16.7%,碳汇能力提高了12.3%-17.6%,林下天然更新成苗率提高了39.5%-56.8%。

(4)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基于研究成果,制定了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具有创新性的《陕西秦岭林区森林抚育技术规范》。

4. 创见与创新

    首次提出了秦岭林区天然次生公益林抚育经营关键技术体系、低效林改造技术及关键控制指标体系,填补了秦岭天然次生公益林经营的理论和技术空白;制定的《陕西秦岭林区森林抚育技术规范》,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本技术既改变了秦岭林区传统的森林经营观念和模式,有丰富和促进了森林培育学理论的内容及发展。

5.社会经济效益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东西长1600 km,南北宽约400 km,由于上世纪60年代后大量的人工采伐,目前原始林几乎丧失殆尽,天然次生林占秦岭林区有林地面积98%以上,林分整体结构和稳定性较差、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亟待进行抚育经营。因此,本技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该技术已在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直属六大林业局,即陕西省宁东林业局、陕西省宁西林业局、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陕西省龙草坪林业、陕西省汉西林业局和陕西省长青林业局持续推广应用5年,推广应用面积180万亩,据监测,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目前,该技术和规范已被陕西省林业局采纳,根据陕西省年森林抚育任务,今后每年将有 70 万亩森林抚育应用该项技术和规范,因此,社会经济效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