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3115

成果名称: 弱视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的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20Y0282

第一完成单位: 西安市第四医院

联 系 人: 张欣文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成果体现形式 : 其他

技术领域: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应用行业: 卫生和社会服务业

成果简介:

弱视为儿童常见眼病,是引起儿童单眼视力受损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3~3.6%,我国约有1200万弱视儿童。因此,弱视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疾病,甚至影响患者的求职、求学、心理健康等关系个人问题,加之其影响因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因此探索有效、依从性好、可操作性高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本项目首先对我省的低视力和弱视儿童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统计,搞清楚我省在儿童弱视方面的发病,危险因素,防治中存在问题。针对弱视发病及危险因素的不同,本项目初步研究探讨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可能发病原因及机制:

1.形觉剥夺性弱视 该类型弱视虽然发病率较低,却是弱视疗效最不理想的一种,对临床诊疗带来一定难度,本项目在国内率先定量动态研究了形觉剥夺对视觉系统抑制性神经物质gama-氨基丁酸的影响,提出弱视发病的神经分子机制;并动态定量比较弱视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规律,并与视觉中枢系统神经递质的变化相比较,证实视觉电生理的变化有其神经分子基础;同时,进一步系统研究了剥夺性弱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提出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若能改变剥夺状态,就可以逆转弱视,为临床应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诊断弱视和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红外辅助脑片膜片钳技术研究了阿托品(临床常规健眼阿托品压抑治疗单眼弱视)对视皮层功能的影响,首次从突触自身稳态可塑性的角度探讨长期阿托品压抑疗法引起的优势眼形成弱视的发病机制,初步探讨长期使用阿托品压抑疗法对视皮层功能的影响。研究证实在视觉发育关键期的早期,逐渐发育成熟的大脑对外部环境表现出高度可塑,单眼形觉剥夺会导致皮层可塑性的改变,因此研究单眼慢性阿托品化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弱视的发病机制、预防应用阿托品治疗弱视所引起的视觉损害。

2.斜视性弱视 因斜视眼眼外肌的纤维化或异常肥厚以及附着点的异常,导致正常的眼外肌解剖和生理特点发生改变,目前,尚无稳定和可重复的眼外肌损伤动物模型,因此 ,在本项目中我们尝试使用反向钳夹法制备急性眼外肌损伤模型,探讨该方法制备眼外肌损伤模型的可行性。

3.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性弱视 由于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结果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诊断至关重要,故本项目对屈光不正类型与弱视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强化验光及弱视诊断的规范化,避免由此引发的过度医疗;

基于以上对不同性质的弱视发病机制研究,因此临床弱视治疗应有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包括:1. 单眼遮盖:本项目观察了不同的临床评估方法评价单眼遮盖疗法对弱视治疗的效果,为弱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 弱视儿童心理干预治疗:弱视危害儿童的立体视功能及双眼单视,限制其求职、求学等关系个人前途问题,因此需建立完善的弱视筛查、早期治疗和随访体系。部分弱视儿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自尊异常、孤独感、社交焦虑、性格改变、斜视手术前后严重的应激反应及不良记忆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本项目通过斜视、弱视儿童心理健康的系统研究,综合分析弱视斜视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特点,为合理使用干预治疗提供更有利的科学依据,从而提高此类疾病患儿的视觉和生活质量。

基于临床和视觉机制的研究结果,采用不同的弱视临床评估方法、视觉训练、遮盖治疗方法以及弱视儿童的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为临床弱视治疗效果提供可推广的策略,并获得省内外多家医院的认可。本项目的成果被《中华眼科学》及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眼科学》所引用,发表研究论著15篇,其中SCI收录1篇,Medline收录1篇,中国核心期刊收录14篇,发表弱视基础和临床研究相关综述9篇;获得中华医学会第九次(眼科)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优秀论文二等奖,培养博士(1名)硕士 (2名)并获得学位。主要论著被引用30次,被SCI、Medline及中国核心期刊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