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3620

成果名称: 关中-天水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

成果登记号: 9612020Y0349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联 系 人: 曾庆铭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成果体现形式 : 其他

技术领域: 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

应用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成果简介:

关中-天水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所属工程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本项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建设为目标,在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以关中盆地大西安、宝鸡、渭南、铜川市为重点,开展关中-天水经济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查明关中盆地主要城市地质环境、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问题,为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项目取得以下勘查和研究成果:

1.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地质问题研究获得突破。①大西安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形成与演化机理及预警模型风险防控技术;②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发育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差异性安全避让距离;③大西安地下水动力场演化规律及基于水资源优化调控的灾害风险防控模型;④关中盆地形成时代及演化过程;⑤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2.建立了城市地质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体系。①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②城市地下空间精细化探测与评价技术方法。③基于短(长)板-边际-风险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④地质灾害风险识别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技术方法;⑤复杂断陷盆地基于块体的三维地质结构建模技术。

3.为城市绿色有序发展查明自然资源。①评价地下水可采资源3.6×108m3/a,探明地下水水源地4处;②提出无干扰开采换热参数和计算方法;③圈定富硒土地30余处,总面积872.96km2;④地质遗迹点429处,并划分类型;⑤查明了天然建筑材料资源量及其分布。

4.建立了城市地质大数据库和三维模型及监测网。(1)系统搜集、标准化和整合了以往钻孔和物探资料,构建了关中平原地质大数据库。搜集了已有地质勘察资料2487卷,整理录入钻孔信息28083个,整理录入地层信息192510条。优化完善了关中平原地质环境监测网;(2)主要依托基岩地质图和物探资料,建立了基于块体的关中平原基底结构模型。建模共考虑18条断层,其中控盆断层包括共三条,控单元断层共5条,一般断层包括共10条;(3)应用"分块镶嵌"方法建立的关中平原新生界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模型直观表达了构造控制下新生代地层的沉积特点;(4)建立了关中平原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模型涵盖了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岩组、基岩裂隙含水岩组三大类含水岩组;(5)建立了西咸新区工程地质结构模型,根据区域内控制性断裂将研究区划分为I、II、III、IV等四个建模单元区,利用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分别进行地层插值,形成各个建模单元内的工程地质层面模型。

5.成果得到及时转化与应用,支撑服务成效显著。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西安地调中心与西安市规划局、建委、国土局签订四方协议,形成了规划部门牵头,西安地调中心技术支撑的城市地质工作多方联动机制。做到了中央-地方-城市地勘资金共同部署,资料共享,协同推进,项目组成果及时提交,有效支撑服务。编制并提交了《支撑服务西咸新区地质调查报告》,提出规划建设需要关注的7大有利资源环境条件和7个重大地质问题,据此优化了西咸新区主体功能规划;编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与环境图集》,主动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和建设;为2018年底地面沉降回弹,危及西安地铁三号线运营安全问题,精准预测了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咨询意见;实施的8眼水文地质探采结合井,及时移交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探采结合井总出水量1.7万m3/d,可灌溉耕地面积2000余亩,解决供水人口约5000人,有效服务了当地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