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3715

成果名称: 手足口病发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20Y0448

第一完成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联 系 人: 党双锁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成果体现形式 : 新技术

技术领域: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应用行业: 卫生和社会服务业

成果简介:

本项目属于新发传染病防治研究领域,是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治及预警因素的研究成果。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严重威胁学龄前儿童生命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自1981年陆续在我国大陆各地区报告HFMD病例,于2008年5月纳入我国法定传染病丙类管理,发病率位居丙类传染病首位,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或残疾,但其重症化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手足口病的综合防治及其机制研究,全面分析陕西地区2008-2018年新发传染病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预警因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体系,采用生物信息学、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研究方法,筛选影响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因素,阐明HFMD重症化的发病机制,探寻重症病例的预警因素及规范化诊治。

研究成果:

1.预警因素:证实EV71感染是引起陕西地区重症及死亡HFMD病例的主要病原体;发现了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HFMD重症化及死亡相关,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可显著降低HFMD重症化及死亡风险;发现合并EB病毒感染、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增加HFMD重症化的风险;发现危重型HFMD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大于984pg/ml时,死亡风险显著增高;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手足口病患儿重症化及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提出NLR>1.59预测重症化风险,NLR>2.50预测危急重症手足患者的死亡风险。

2.发病机制:证实EV71 VP1和RdRp蛋白可诱导EV71 HFMD产生T细胞免疫应答,RdRp蛋白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反应可能在EV71感染中发挥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证实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RIG-I基因、TLR3基因以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EV71 HFMD易感性及重症化相关联;证实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表达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EV71感染后临床结局的有着重要的影响。

3.治疗体系:证实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能够改善EV71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4.预防策略:通过成本效果分析,提出EV71疫苗接种可以节省成本或具有高成本效果,EV71疫苗可以减少中国五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卫生服务使用率,政策制定者应考虑将EV71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项目。

5.成果推广:牵头制定《陕西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临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修订版)》,为陕西地区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重要参考。将理论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应用,承担陕西省适宜技术培训"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深入基层医院(富平县、扶风县、咸阳市、户县等)进行手足口病综合防治研究培训,提高基层医生对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发现和积极防治的意识,提高诊治水平,大大降低我省手足口病发病率,实现陕西地区零死亡率。

负责人作为陕西重大传染病手足口病防治组长,带领研究团队取得以上研究成果,从临床到指南共识,再到基础研究,最终向陕西乃至全国地区辐射推广,对本地区手足口病的救治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和科学依据,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辐射省内外,在本专业领域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处于国内外领先。同时感染科作为陕西省手足口病救治中心,承担了陕西省手足口病救治任务,出色的医疗技术已受到患儿家属和医疗界同仁的一致好评。研究团队成员长期从事手足口病的防治及其发病机理的研究。团队成员主持或参加国家、省市级及院级有关手足口病防治的攻关课题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理论知识,极强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技能,研究团队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项目1项,陕西省一般科技项目资助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正在申请国家专利一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7篇,被引用33次,MEDLINE收录文章1篇,其余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被引用157次。主要研究成果应用于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咸阳市中心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多家医疗单位,辐射至省内以及全国,显著提升了HFMD的规范化防治及重症病例的早期干预水平,推动了地区以手足口病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综合防治研究,在本专业领域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