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3326

成果名称: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多层系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技术突破及规模应用

成果登记号: 9612020Y0676

第一完成单位: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联 系 人: 王宝萍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成果体现形式 : 新技术

技术领域: 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

应用行业: 采矿业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及背景 本项目来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低渗、特低渗油藏水驱扩大波及体积方法与关键技术》项目(任务编号:2017ZX05013-002-00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攻关计划《延长油田西部油区水平井开发技术优化研究》项目(任务书编号:ycsy2016ky-A-11)两个课题。

在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石油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延长石油集团加大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多层系特低渗油藏的科技攻关力度,通过创新开发模式,实现了开发上历史性突破。

2.研究目的和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特低渗油藏河道砂体多期叠置,储层识别难度大、孔隙-裂缝-喉道多维渗流机理复杂,产能预测难度大、注水动态裂缝识别与诊断难度大,水驱渗流场重构和精细注水调控难度大、多层系油藏立体动用难度大,制约了油田的高效开发。

为了突破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多层系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理论与技术瓶颈,以延长油田西部延长组储层为研究对象,依托企业和高校科研攻关团队,应用了三项理论,创新了四项成果,形成了五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延长油田西部多层系特低渗油藏开发的重大突破。

3.主要论点与论据 采用储层高精度识别技术、产能评价技术、水驱渗流场重构技术、自适应精细注水调控技术、多层系油藏立体开发技术等国内外主流技术,综合利用甜点相控理论、压裂井网多重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开展了优质储层展布规律、储量分布富集特征、产能预测、水驱渗流场量化评价、水驱渗流场重构、井网-缝网分级优化策略研究。

通过系统、深入地开展延长西部多层系特低渗储层精细识别,明确了油气富集方向和展布规律,实现储层有利区的逐级分类筛选,构建了考虑流体非线性-基质应力敏感-裂缝形变作用下的产能模型,实现了直井和水平井生产全过程产能预测,优化了建产模式,实现了快速建产,通过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渗流场分级评价图版和流场强度分级标准,利用"建流场、补流场、匀流场、改流场"对注水进行精准调控,提高了水驱动用程度;对井网样式和裂缝配置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多层系油藏立体井网组合开发模式,实现了储量的有效动用和高效开发。

4. 创见与创新 (1)、形成了基于优势单渗多层系砂层的高精度识别和储量逐级筛选综合评价技术。

依据"甜点相控"理论,建立了基于"优势单渗砂层"的优势相评价技术,明确了油气富集方向和展布规律,避免了砂体叠加对优势微相带划分的误导,实现了甜点区的精细评价和储量的准确计算,形成了开发潜力逐级筛选评价技术。

(2)、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裂缝形变耦合作用的特低渗油藏全过程产能评价技术。

表征了裂缝各向异性应力敏感渗透率变化规律,创新了压裂井网多重耦合非线性渗流理论,揭示了多空间、多流态、基质-裂缝耦合作用机理,提出了直井、水平井多级压裂非均匀导流能力识别方法,构建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裂缝形变作用下的全过程产能模型,预测符合率约90%。

(3)、创新了注水动态裂缝识别与诊断技术,建立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渗流场分级评价和水驱多维渗流场重构技术。

创新应用了水动力学和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建立了水驱渗流场综合量化评价方法,提出了考虑注水动态裂缝的不稳定压力解释方法,形成了"建-补-匀-改"水驱多维渗流场重构技术,实现了不同流场强度的自适应精细注水调控,攻克了特低渗油藏有效注水的难题,矿场应用后,区块平均含水率由60%降低到43%,水驱采收率提高3.7个百分点。

(4)、建立了特低渗油藏井网-缝网高效快速分级优化方法和多层系立体开发技术。

提出了井网分级优化策略,实现了井网-缝网的高效快速组合优化,形成了特低渗复杂油藏井网参数与裂缝优化配置技术,有效解决了多层系油藏储量动用率低的技术难题,新增动用储量1816.31万吨,储量动用程度提高37%。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近三年累计增油85.8万吨,实现新增销售额195994.7万元,新增税收28477.9万元。

增加可采储量4500万吨,提高采收率3.1个百分点,自然递减率降低0.8个百分点,综合含水降低3.1个百分点,为延长油田千万吨原油稳产20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多层系特低渗复杂油藏高效开发技术系列,强力推动了开发进程,攻关研究中培养储备了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人才30余人,形成了高精度储层识别技术、精细注水开发技术、水平井立体开发技术3个创新团队。

6.历年获奖情况 项目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3篇,中文核心14篇,颁布陕西地方标准1项,获厅局级科学技术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