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768

成果名称: 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19

成果登记号: 9612022R0071

第一完成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联 系 人: 袁晓玲

成果类型: 软科学

成果体现形式 : 著作

应用行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学科分类: 环境经济学(790.51)

完成人: 袁晓玲,杨万平,李朝鹏,吴忠涛,赵锴,范玉仙

成果简介: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国却也面临着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雾霾席卷全国和土壤水体污染久治不愈的严峻生态形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巨大威胁和损失,并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质量。科学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形势,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所需要应对的重大课题!这就需要更加科学地认识环境质量,厘清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演变规律,进而找到提升环境质量的有效办法。环境质量评价是正确认识环境质量状况、准确把握环境演变规律的前提,更是分析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探索改善环境质量可行路径的基础工作,所以科学地评价环境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背景,《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19》在延续课题组前期研究方法与思路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专家与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相关意见,对前期研究工作进行了拓展与改进。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从而有效达到环境治理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以往研究只是简单将某一种或几种污染物看成是环境质量的综合反映,忽略了环境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净化功能,因而亟需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的内在变化规律和驱动因素,进而对环境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完善做出贡献。因此,《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19》基于经典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一系列环境经济理论,通过环境“污染”和“吸收”的双重视角透视环境质量,秉持“整体环境”理念,综合大气、土壤、水体三大要素的16项指标,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构建了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分别对中国整体、8大区域、30个省份、74个环境重点监测城市及三大城市群与汾渭平原进行了综合评价,力求科学立体地反映中国不同地区间的环境质量水平。进一步根据指数结果将各省份和城市分为“低污染—高吸收”、“低污染—低吸收”、“高污染—高吸收”和“高污染—低吸收”四类,分析环境质量成因,提出差异化治理手段。此外,为了服务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针对陕西大气污染久治不愈的难题,报告对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评估了联防联控政策效果,针对性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完善政策,对陕西省、西安市乃至其他省市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通过对环境质量概念的重新界定,本项目认为污染排放只是环境质量的一方面,环境吸收能力是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一区域具备“低污染—高吸收”的特征才有可能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以往依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单一政策工具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环境质量的重新界定极大丰富了我国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工具,为建设“美丽中国”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