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259

成果名称: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含气系统关键成藏要素研究及成果应用

成果登记号: 9612022J0230

第一完成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

联 系 人: 李枫

成果类型: 基础理论

成果体现形式 : 其他

应用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170.5077)

完成人: 郭艳琴,袁珍,马瑶,王妍,曹红霞,吴海燕,李文厚,王晔,田国庆,王起琮,李百强

成果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油气田,盆地北部已先后发现了苏里格、乌审旗、大牛地、靖边、榆林等气田,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勘探对象转向致密、深层及盆地周缘等成藏条件复杂区,寻找新的整装规模储量难度不断增大。特别是 2003 年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古生界气藏的发现,打破了盆地“南油北气”的固有认识,拓展了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的勘探区域,预示着盆地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然而,过去的研究多是以局部区块或单个层位的沉积、储层和成藏特征为主,缺少对整个盆地大区域上的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储层宏观展布及微观特征、烃源岩特征及成藏关键要素的系统对比与认识。团队成员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在国家重大专项、油气田项目等十余项课题(累计到款经费共1148万)的支持下,系统总结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和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等领域的成果和认识,分析了盆地古生界含气系统关键成藏要素,提出建设性部署意见,有效指导了盆地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和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与开发部署,并取得显著应用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含气区古生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准,确定盆地古生界地层格架,为综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含气系统提供依据。

2.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时空演化,明确上古生界砂体展布的主控因素。开展致密储集砂体构型的精细解剖,构建河流—大型缓坡三角洲复合式心滩—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背景下大面积、多期次、叠合砂体发育模式,明确单砂体的空间叠置关系。

3.综合运用“印模法”、“残厚法“、“古地质图法”和“地球物理法”开展全盆地三级古地貌划分,精细刻画盆地前石炭纪古地貌,并建立古地貌三维模型,提出“古侵蚀面、古沟槽、古岩溶储层”共同影响、综合控制的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规律。

4.在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广覆式生烃背景下,系统研究对比盆地不同区域天然气藏的特征,开展天然气组分、天然气同位素、烃源岩类型、生烃强度等研究工作,明确生烃中心、有效烃源岩类型及分布特征。

5.明确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成岩作用、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特征,建立古生界主要含气层储层分类标准,进行储层综合评价。

6.根据成藏地质要素时空配置、含气显示情况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鄂尔多斯盆地含气系统划分。系统总结不同含气区成藏关键要素,提出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有利区。

创新点:

1.首次运用“标准化层序地层理论”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格架,分析不同建造单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2.创新形成鄂尔多斯盆地古地貌精细表征技术,实现低渗透碳酸盐岩气藏三级地貌单元的精细刻画及三维模型。

3.构建河流—大型缓坡三角洲条件下大面积、多期次复合式心滩—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的叠合砂体发育模式,明确单砂体的空间叠置关系。

4.划分鄂尔多斯盆地复杂含气系统,解剖不同含气区成藏关键要素,优选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有利区。

该系列成果已发表论文117引用总数2066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软件著7项,制定标准规范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80人、硕士研究生108人、企业科技人才216人。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及科学价值,已多次被生产部门及学术界采纳并引用,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及认识为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在古生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16~2019年指导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井位优化部署,累计扩大含气面积3477km2,累计新增天然气产量95.6亿方,根据每年天然气商品量与当年销售气价计算,累计销售额431549万元,新增利润合计66191万元。本项目有效推动了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进程,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及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开发指明方向,为我国其它成藏条件类似地区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项目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气田的不断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