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784

成果名称: 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22R0117

第一完成单位: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联 系 人: 李英杰

成果类型: 软科学

成果体现形式 : 研究报告

应用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 生态系统生态学(180.4445)

完成人: 刘文宗,王佩,邓彦,李英杰,马琪,袁家根,李蕊,耿盼,温睿,刘宇,刘凯强

成果简介:

本项目属于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内容。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关于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5]177号)文件,要求各省(区、市)完成本行政区内优先区域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我省涉及四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六盘山-子午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岷山-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总面积83229.18km2,占我省国土面积的40.44%,共涉及8个市61个县(市、区)。该项目成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首先对四个优先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别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资源多样性三个层次详细阐述了生物多样性现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其次是优先区域保护网络优化布局分析,包括三个部分:

(1)对四个优先区域进行功能分区:I类区包括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保护区域,I类区面积为11459.67km2(13.77%);Ⅲ类区包括城镇建成区、各类开发区,以及人为干扰强烈的农牧渔业生产区域等,Ⅲ类区面积为9675.52 km2(11.63%);扣除Ⅰ类区和Ⅲ类区后的范围即为优先区域的Ⅱ类区范围,Ⅱ类区面积为62093.99 km2(74.61%)。

(2)对四个优先区域进行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估分级:通过重点保护物种适宜生境叠加分析及对优先区域分级阈值调整确定了符合我省实际的优先区域分级方法。利用物种生境适宜性模型方法确定每一种重点保护物种空间分布范围,并将所有重点保护物种的适宜生境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形成Ⅱ类区重点保护物种重要性空间分布图,依据每个优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物种分布特征,分别给予每个优先区域不同标准的阈值范围,并根据叠加分值高低判别Ⅱ类区的保护重要程度,将Ⅱ类区分为“重要”和“一般重要”,筛选出优先保护区,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规划,划分出分类管理、优先保护等具体分区和边界奠定了基础。

(3)对四个优先区域的保护重点和空缺分析,从而对保护网络进行优化布局。①通过对秦岭优先区域的保护重点和保护空缺识别,提出了优化方案:在洛南县北部和商南县中部的极重要区域建立以水源涵养功能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适当扩建神沙河自然保护区和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可在周至县北部极重要区域规划或扩建同类型森林公园;考虑与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秦岭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边界以及甘肃与我省的协调,还应重点考虑西秦岭区域的完整性连续性,与我省生态保护红线进行衔接;在天华山和皇冠山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空缺处设立新的保护区,并通过生物廊道将新保护区与天华山、皇冠山保护区连接起来,使得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东迁更方便,适当扩大皇冠山保护区的边界并考虑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区群;在太白牛尾河自然保护区域与长青自然保护区之间建立生物廊道,完善大熊猫西迁路线及种内基因交流;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道高速公路、铁路等穿行而过的区域建立生物廊道,保障羚牛迁移路线,防止小种群化;等。②通过对六盘山-子午岭优先区域的保护重点和保护空缺识别,提出了优化方案:提高黄龙山天然次生林、桥山、延安柴松自然保护区级别;扩建褐马鸡保护区北部的几个公益林区,新建原麝保护区或与褐马鸡保护区扩建合并,在宜川县和黄龙县北部新建以水源涵养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构成更为密集的关中平原的生态屏障;在新建的自然保护区之间、延安黄龙山和韩城黄龙山褐马鸡保护区之间建立生物廊道,使褐马鸡、原麝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活动范围向北迁移,形成以保护褐马鸡、原麝和以水源涵养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群。③通过对大巴山优先区域的保护重点和保护空缺识别,提出了优化方案:在岚皋县东北部和南部的极重要区域要建设以保护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源涵养功能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等保护类型;在平利县北部、中部以及镇坪县南部的Ⅱ类区极重要区域新建以保护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适当扩大化龙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形成大巴山保护区群。④通过对岷山-横断山北段优先区域的保护重点和保护空缺识别,提出了优化方案:可扩建青木川自然保护区或新建自然保护区使该优先区域均列入保护范围;应该考虑与邻省的生物廊道建设。

  最后是介绍规划的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主要任务包括法规体系与管理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全省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进行梳理,在“十三五”期间对梳理有问题的保护区重新进行功能分区划分,将调查、监测、分析与评估的物种数据、功能分区数据、边界等数据建成开放数据库以资管理与科研;强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体系和迁地保护设施建设;生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和惠益共享;加强生物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重点工程包括一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摸清家底;二是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掌握动态变化趋势;三是强化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四是加强迁地保护,收储国家战略资源;五是开展生物多样性恢复试点示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六是协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七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