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3515

成果名称: 倍频532nm激光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成果登记号: 9612013Y0664

第一完成单位: 汉中三二○一医院

联 系 人: 田晓燕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技术领域: 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

成果简介:

       本课题:倍频532nm激光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观察,研究编号3,为计划外自选课题       研究目的:脉络膜血管瘤是在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基础上发展的良性肿瘤,可分为孤立性及弥漫性。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较弥漫性常见,多发生于青壮年。瘤体多位于后极部,多见单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由于血管渗漏引起视网膜脱离、黄斑区水肿、继发性青光眼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对脉络膜血管瘤的治疗可使视网膜复位,并使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此,在多象限的视网膜下积液、慢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纤维化、或低视力出现之前,治疗伴有视网膜下积液并威胁视力的脉络膜血管瘤,可取得较好的长期预后。       目前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方法较多:光动力疗法(PDT)、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激光、冷冻治疗等。从治疗原理上讲,PDT的光化学反应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血管内皮细胞上,使血管栓塞,瘤体萎缩,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首选。但PDT治疗所用的光敏剂通常为维替泊芬(verteporfin),价格昂贵,设备要求较高,不能普及。TTT治疗在瘤体萎缩的同时,视网膜血管也相应的萎缩、闭塞,造成局部视网膜组织缺血,视网膜机化瘢痕形成,纤维膜牵拉导致黄斑变形,造成视力下降。当瘤体位于视盘旁时,TTT的热能会损伤视盘的神经纤维。       脉络膜血管瘤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是多发生于青壮年,严重损害视功能,给患者造成极大地痛苦及心理负担。PDT及TTT治疗脉络膜血管瘤,对设备要求较高,需多次重复治疗,患者经济负担较重,疗效不确,临床不易普及。因此,需要一种简便易行,易于推广的治疗方法。我们请教了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陈有信教授,结合国内少量有关激光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报导,成立了课题攻关小组,探索采用倍频532nm激光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应用领域及技术原理:脉络膜血管瘤。       治疗原理:眼内不同组织在不同的波长条件下吸收的能量是不一样的,不同波长的激光光凝后引起的视网膜损伤程度也各不相同。联合了固体激光优点和自身波长优势的倍频532nm激光,是一种波长为532nm的绿光,易被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吸收,而被黄斑部的叶黄素吸收较少,对黄斑区损伤小。激光光凝的目的是封闭瘤体表面来自脉络膜的血管,使其不再渗漏,原有的视网膜下积液可在数周内逐渐吸收,从而使脱离的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粘连,促进黄斑部视网膜脱离复位,有助于视力增进并防止视网膜进一步变性、脱离。瘤体表面被增殖物包绕,不再增长,即达到治疗目的。       创新点:532nm激光治疗脉络膜血管瘤,可使瘤体萎缩,视网膜复位,挽救视功能。532nm激光对设备要求不高,具有经济性、易操作性。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脉络膜血管瘤发病率较低,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只有在出现视野缺损、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甚至继发性青光眼时才来就诊,此时已严重影响视功能,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陕南地处山区,目前拥有此疾病确诊的检查项目尚未普及,希望通过本课题提高基层眼科医生的认知能力,尽早筛查出此类病例。脉络膜血管瘤的确诊尚需与多种脉络膜肿瘤相鉴别,需联合影像专业的PETCT、MRI排除恶性肿瘤。不可避免存在误诊、漏诊的问题,定期随访尤为关键,可避免一些严重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