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616

成果名称: 我在秦岭之央

成果登记号: 9612023R0031

第一完成单位: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联 系 人: 赵雷刚

成果类型: 软科学

成果体现形式 : 著作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学科分类: 植物生态学(180.5160)

完成人: 曹庆,李娜,赵雷刚,陈娅

成果简介:

一、图书简介

《我在秦岭之央》科普图书系列共二册,分别为《我在秦岭之央·佛坪手记》注:出版发行于2018年,以下分别简称《佛坪手记》和《我在秦岭之央·浮生故事》(注:出版发行于2022年,以下简称《佛坪手记》)。20236月,陕西省图书馆对此两册图书进行了收藏。

该图书以笔记、日记、散记、摄影的形式,记录秦岭森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重要的、关键的、指示性的植物种类及生态学特征,立体呈现了莽莽森林的真实内容、生态系统的种类成员及关系、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物种的生存智慧等,用较大的篇幅阐述在秦岭开展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起因和现状。

作者以大熊猫野生种群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为主线,以大熊猫和朱鹮等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在秦岭开展拯救性保护时举步唯艰和令人释然的现状为大背景有序开始阐述。通过81万字、400余幅生态摄影作品,以讲故事的形式,将秦岭腹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宏大书卷徐徐铺开,真实再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在秦岭开展半个多世纪以来,有惊喜,有弯路有汲取——这是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使然,也是科学手段不懈努力的共同结果。

《我在秦岭之央》以较大的篇幅呈现了秦岭大熊猫的发现晚于四川大熊猫95年和最后7只朱鹮在秦岭被科学发现的“偶然”过程,通过事例解读了“东方宝石”朱鹮从仅有7只极小种群到目前数量近万只的曲折历程,认为现状皆是生态保护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另外,书中以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为依据,细数了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波动的客观原因和背后的交织原因。

该出版图书还客观反映了人类中的部分成员——自然保护区工作者,是如何开展工作,是如何率先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启迪。

作者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在秦岭腹地工作生活30余年,现为地处秦岭腹地中段南坡腹地的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兼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于数十年工作期间,她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科普类工作笔记、日记、扎记,内容涵盖常见物种、关键物种、指示物种等的形态特征和生存策略,以及部分野外记趣和工作探讨等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秦岭之央》之“我”,并非特指作者一人,指同事、同行。全书以秦岭动植物为叙写对象,力求展示物种的自然习性和生存智慧和协同进化,力求以人文精神和审美眼光俯瞰秦岭,字里行间都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自然的挚爱与对生命的尊重。

作者在创作中奉行自然科普书写理念。正如她在故事》扉页写道“我的文字,拾零于溪水畔、竹径旁、悬崖边,凝结于挥汗如雨的小憩间、浓雾打湿后的炉火前、雨雪泥泞封阻了前行的无奈中、有惊无险地完成工作任务后的小庆小酌中……”作品的真实性和趣味性的真实体现,正如所言。

现就两部作品内容介绍如下:

1.佛坪手记

2019年2月第一次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印刷发行印量3000本。全书共40万字,约200幅生态摄影插图。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官员万慧、著名大熊猫生态学家雍严格、作家张一诺为《我在秦岭之央·佛坪手记》撰写了书评。该书2020年荣获得第九届梁希科普作品奖。

目录如下:

序 言 /万慧

  

一、美丽的秦岭

1.1 美丽的秦岭

1.2 佛坪野性天堂

1.3 三官庙掠影

1.4 凉风垭掠影

1.5 西河掠影

1.6 大古坪掠影

1.7 岳坝掠影

1.8 光头山掠影

1.9 大熊猫的生存机会

附:佛坪保护区新地名集锦(部分)

二、生灵的秦岭

2.1秦岭大熊猫自述

附:在佛坪保护区内被抢救的大熊猫(部分)

2.2 大熊猫的“四调”

2.3 大熊猫的爱情观

2.4 大熊猫的等级

2.5 大熊猫的明星papa

2.6 大熊猫的彼岸

2.7 大熊猫的母爱

2.8 大熊猫母仔风雪情

2.9 熊猫妈妈和熊猫少年

2.10 秦岭金丝猴正传

2.11 秦岭羚牛正传

2.12 抢救金雕

2.13 羚牛下山,喜忧参半?

2.14 羚牛与狗,谁怕谁?

2.15 豹,“二狼”升格“头狼”?

2.16 秃鹫,安居or过客?

2.17 窗外的“龙虎斗”

2.18 “飞虎”莅临佛坪城

2.19 毛冠鹿的龙年春节

2.20 小水塘,谁来过?

2.21 青鼬与黄麂

2.22 小黑和小白

2.23 “宝宝”的母爱之战

2.24 “雏凤”太阳鸟

2.25 放生壁虎

2.26 蜘蛛和树叶船

2.27 雨后的小蚜

2.28 夏日“聚会”记

2.29 植物的世界观

2.30 花的春天(之一)

三、行走在秦岭

3.1 走进龙草坪

3.2 此生与大山结缘

3.3 见证爱国热情的地方

3.4 履步2011

3.5 感恩2012

3.6 祝福2014

3.7 猴年2016

3.8 寄语2017

3.9 新征程2018

3.10 眼睛与视界

3.11 蒿坪寺的蒿坪站

3.12 森林体验的春天

3.13 天籁的摩天岭

3.14 SEE生态协会的玫瑰

3.15 佛坪的奥运火炬手

3. 16 想念“丹丹”

3.17 AVRO记者三官庙记

3.18 中科大学子穿越记

3.19 0081号样线记

3.20 黄桶梁涉水记

3.21 三官庙值班记

3.22 “遇猫”记

3.23 佛坪童话奇遇记

3.24 光头山野外工作日记

3.25 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日记

3.26 你、我、它,我们的十年

3.27 同事、同行,在佛坪

3.28 林业人,小钱葵!

3.29 “还阳先生”巩会生

3.30 “恶警察”张全林

3.31 “好人”吕国友

3.32 一把小米

3.33 龙潭的“人精”

3.34 陪鸟儿飞翔

四、感悟在秦岭

4.1 企盼生态长城

4.2 “空中霸王”与“卑劣小人”

4.3 心灵的家园

4.4 老郭搬家的佛保情

4.5 点金术与扶贫

4.6 解密石头城

4.7 东北林业大学掠影

4.8 又是一年三月八

4.9 诗意的佛坪

茱萸花开

树 叶

蝶舞九天

致梧桐

龙林之歌

熊猫之歌

鼯鼠之歌

戏麻友

祭 友

驾驶员之歌

4.10 我在秦岭之央

附 录

由一粒种子到一棵树/白忠德

一生一世爱秦岭/张一诺

初读《我在秦岭之央》/雍严格

后记

    2.浮生故事

这是继《佛坪手记》之后的第二部生态科普作品集,可视为《佛坪手记》的续集。全书共41万字,约300幅生态摄影作为插图,2022年6月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印量4000册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于1981年5月在秦岭南麓重新发现最后7只朱鹮的刘荫增先生为此为题写书名,作家白忠德和果叮咚撰写书评。

目录如下:

一、生态的秦岭

1.1 三官庙

1.2 神奇的佛坪

1.3 假设与比较

关于大熊猫

关于朱鹮

1.4 顶层设计与国家公园

二、生灵的秦岭

2.1 秦岭大熊猫外传

1.旗舰物种

2.猫熊与熊猫

3.川猫与陕猫

4.棕色大熊猫

5.婚嫁规则

6.鏖战春天

7.大熊猫的小故事

8.大熊猫不弃仔

9.“喜悦”传奇多

10.奔跑吧,少年郎!

11.“唐唐”自述

12.佛坪大熊猫的寿命

13.大熊猫的选择

2.2 朱鹮小传

1.日本:最后的五只

2.中国:最后的七只

3.朱鹮运动

4.三国纽带

5.鹮飞岭北

6.鹮飞神州

7.“邻里”关系

8.朱鹮“妈妈”

9.朱鹮“华华”

10.“红红”“火火”的贡献

11.鸟 殇

12.以鹮为鉴

2.3 古道没荒草

——丛林之眼(一)

2.4 荒野有闹市

——丛林之眼(二)

2.5 森林的春天

——丛林之眼(三)

2.6 秦岭豹踪

2.7 朱鹮,佛坪欢迎你

2.8 水獭定居佛坪了吗

2.9 安逸的黑熊

2.10 “熊猫村”的故事

2.11金丝猴下树,是喜是忧?

2.12 春天的花

——植物的智慧(一)

2.13 秋天的叶

—— 植物的智慧(二)

2.14 秦岭里的“神农四宝”

三、前行记乐

3.1 画出“熊猫家园”记

3.2 童趣,积淀成长

——亲爱的,我们一起成长(一)

3.3 生态之道,成长之道

——亲爱的,我们一起成长(二)

3.4 在自然体验的光辉下

——亲爱的,我们一起成长(三)

3.5 佛坪童话奇遇续

3.6 半夏拓疆记

四、工作记趣

4.1 佛坪四十年记

4.2 与美好共处记

4.3 放下“糟心”事,去找熊猫洞

——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分布及生态学特征课题外业调查日记

4.4 走出办公室,我们去“猫调”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综合调查外业工作日记

4.5 光头山调查记趣

4.6 迷雾总在日阳前

——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分布及生态学特征课题外业调查记趣

4.7 彩虹总在风雨后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外业工作记趣

4.8 有“客”自野外来

4.9 甲子年大熊猫记乐

4.10 翻越白马梁

——信息改变林业(一)

4.11 信息林业 璀璨人生

——信息改变林业(二)

五、感慨同行同在

5.1 致敬刘荫增先生

5.2 秦岭“花伴侣”

5.3 敬重熊柏泉

5.4 秦岭、秦岭学与秦岭学者

5.5 一条围巾

——“三女一台戏”新说

5.6 怀念曾周先生

5.7 悼念任毅教授

六、感悟同行同向

6.1 秦岭深处的“布达拉宫”

6.2 荒诞、科普与科学

6.3 去佛坪,看秦岭

6.4 我的幸运来自森林

后 记

心里的秦岭/白忠德

最大限度地接近秦岭/果叮咚

     于《我在秦岭之央》中,大熊猫游过湍流回到竹林,金丝猴群在“大家长”的带领下在林中觅食或走上国道“碰瓷”,朱鹮一边冬水田时捉泥鳅一边看着鹊鸦们的“脸色”,羚牛正在山脊上眺望或在红外相机镜头前打闹,金钱豹在巡视领地唬得其他“同学”屏声静气,黄喉貂正在考虑是组团出击或是单挑,羚牛将将向导逼上树……象鼻兰正在趴在高大的铁杉枝桠上,三棱虾脊兰将自已伪装成一只漂亮的昆虫,扇叶杓兰像一个肥硕的杓插在一个碧绿的磨盘上……

《我在秦岭之央》,字里行间花开有,风过留声,“你”追“我”赶,处处“陷阱”,字字均是生态之光芒、物种之智慧。

二、创新形式

作者在秦岭腹地工作多年,感慨在这一座生态学堂里深造收获满满,将这座“学校”里的点点滴滴之趣凝结文字,不仅仅是以生态环境为职场者的职责,感慨文字是徜徉在林业基层的浆,读者如同驾着小船,徜徉在职业与业余的湖面,欣赏着风景,强健着筋骨,陶冶着性情。

《我在秦岭之央》创新性地将生态文学的创作手法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研究领域,极力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晦涩的专业性术语和观点。

全书秉持自然科学的思维尺度、扎实严谨的专业态度,站在生态科普和生态文学的视角,坚持不懈地环顾周遭、观察记录,将自然保护行业基层工作者的行走与行动、所见与所闻、感悟与感情、记录与纪实、科学与科普、探讨与借鉴诉诸笔端,如实记录了以保护秦岭大熊猫为核心的一段段真实动人的故事,使得全书在兼顾科学性、科普性的同时又充满人情味。

在创作中,作者将秦岭生态系统比作一座大学城:一块倒木就是一座“简易”学校,昆虫和苔藓为主要“在校生”,鸟兽偶而“插班”打破平衡;一片森林生态系统则是一座学科齐全的学府殿堂,这里的“人际”关系更直接了当,肢体冲突时烈度更恢弘,弱肉强食、以退为进、兵不厌诈、退求其次、互利共赢、铤而走险、夺路而逃、瞒天过海、李代桃僵、声东击西、挖陷阱、打埋伏、恐吓、示弱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层出不穷,每一次行动无不牵一动百,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品课程,每一次碰硬或服软、单挑或协作、满载而归或付出生命,从来不曾彩排,全是现场直播。

在这些现场直播中,自然界各成员将计谋相互嵌套,不亚于人类族群将正面战场与外交手段交相辉映。自然保护区人的工作职责,便是观察而不打断、研究而不干涉自然界成员表演——团结与“挖坑”、捕食与被捕食、蛰伏与高调、追捕与逃脱、警告与模仿、专一与“跨界”、舐犊情深与分道扬镳等,是大自然里的精彩故事,是生态学家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保护工作者的愉悦源泉。

踏着巡护员的足迹,运用文字工作者的纸笔,将生态学堂的故事呈现给没有条件常年工作生活在丛林中的民众——《我在秦岭之央》既是这一组丛林故事汇编,是这座森林“大学城”的写照。

全书倡导生态系统保护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即是保护人类自己。因为地球生态系统可以不需要人类这位的特殊成员,人类却万万离不开的地球生物圈系统。

全书插入多幅摄影,具备图文并茂的同步效果。

三、创作特点

《我在秦岭之央》创作期间,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作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力求创作出与时代共振的生态科普精品。主题思想定位为记录、纪实、科普、传播。

该书在创作中秉持自然科学的思维尺度和专业态度,秉持生态科普的视角,使得出版图书成为秦岭生态保护历程的原始行记之一,也是未来生态保护从业者的述事牌之一。

《我在秦岭之央》系列图书以秦岭森林生态为关注点,环顾周遭、观察思考、修正修为,多处穿插物种智慧和生存策略故事,使得全书趣味性极强、正能量充足。在写实、纪实、挖掘、启迪、励志等方面更加注重手法和力度。

作者虽着重佛坪,但放眼秦岭自然生态系统,更侧重自然观赏和思考探索。两部图书兼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工作笔记、散记、札记,秉承人文精神和审美光,力求呈现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种的自然属性和生存智慧,字里行间皆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以及对自然的挚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坚持倡导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尝试影像保护自然的理念。有以下创作特点:

1.为“我”

该图书的创作素材全部来自“我”在秦岭自然保护行业的行走和行动、所见和所闻、感悟和感情。作者如实书写自然瑰丽、意外惊喜和艰辛琐碎。分别从自然风光故事、自然资源故事、自然教育故事、野外工作故事、自然思考及感悟的角度着墨,不乏幽默故事穿插,烘托了趣味性和真实性。

作者的书写,围绕秦岭生态保护历程展开,宏伟而壮观,琐碎而细微,呈现自然之瑰丽、工作之敬业、生活之愉悦,字里行间满是缘起自然发生和皆因努力使然,于精致精细中为生态保护者保留一份“我”的借鉴与汲取。

书中多组系列文章,比如“亲爱的,我们一起成长”系列、“野外工作记趣”系列、“信息改变林业”系列等,清浅素洁,精致雅致,野趣盎然,不仅相互呼应,还可独立成篇,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晦涩的专业性术语和观点,并配以照片,将文学、传播、日常工作相结合,力求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达到文图并茂的效果,如一组立体展开的秦岭故事。

作者在写实、纪实、挖掘、启迪、励志等上更加注重手法和力度,其中《大熊猫外传》系列稿、《朱鹮小传》系列稿、《金丝猴正传》《羚牛外传》《亲爱的,我们一起成长》系列、《丛林之眼》系列、《信息改变林业》系列,均可独立成文,又相互响应,将文学、传播、日常工作相结合,力求简洁明快、干净利落,避免生硬说教,注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晦涩的专业性术语和观点,适时时插入生态摄影,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另外,《佛坪手记》收集10首小诗,反映了基层工作者的浪漫情调。

2.为时:全书以秦岭动植物为叙写对象,与热点观点响应与呼应。比如“丛林之眼”系列、“植物的智慧”系列、《大熊猫不弃仔》《秦岭豹影》《金丝猴下树,是喜是忧?》《羚牛下山,喜忧参半》《“熊猫村”的故事》《安逸的黑熊》《水獭定居佛坪了吗》《金雕抢救记》《羚牛与狗,谁怕谁?》《毛冠鹿的龙年春节》《豹,“二狼”升格“头狼”?》等,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多角度介绍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自然系统保护理论和实践,不乏令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颤、屏声静气、惊心动魄、叹为观止的精致“邂逅”。

在其他章节版块中,作者设置了《植物的智慧》系列、植物的智慧野外调查记趣等系列文章

3.为事

自然资源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致,但在实践中时而表现为一对矛盾,时而碰撞得火花四溅。全书围绕秦岭生态系统保护,表达了人类挚爱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解的诚意和实践,如《有“客”自野外来》《朱鹮,佛坪欢迎你》《半夏“拓疆”记》《青鼬与黄麂》《窗外的“龙虎斗”》《“宝宝”的母爱之战》等。

“森林中,一棵树、一竿竹,一只鸟、一尾鱼,一面坡、一道梁,一粒种子、一根倒树,一块裸石,一缕雾霭、一条小溪、一潭池水,都像女儿手中的针线,为森林母亲缝制的华美的衣裳。”“我的文字,拾零于溪水畔、竹径旁,凝结于挥汗如雨的小憩间、浓雾打湿后的炉火前、雨雪泥泞封阴了前行的无奈中、有惊无险地完成工作任务后的小庆小酌后。”《我在秦岭之央》便是这样的“记事簿”或“流水帐”,却做到了将科学研究、生态科普和文学创作把控得当。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抒发感情时,避免生硬说教,不以深刻为装扮,不卖弄所谓高深,而是清浅素洁,充分呈现着与自然一脉相随的野趣味,颇感清新与别致。

该书可带领读者探究秦岭的部分面貌,是记录秦岭生态保护历程的原始行记之一,也是未来生态保护从业者的述事牌之一。目前,成为外部世界了解秦岭生态系统的客观窗口之一,尤其被前来秦岭的自然研学营所爱。

自然就是这样一群人的舞台,《我在秦岭之央》就是这样一个窗口,读者得以窥见秦岭的部分真实风貌,以及那里的动物、静物、风物和人物。作为关注自然环境的民众,从看似遥远的环境与人类经历中,感受这样一个大时代里自己同样秉承的信念与执着,这便是秦岭这座自然宝库给予人们的变幻和迷人之处,也正是《我在秦岭之央》所追求的价值意义。

作为关注自然环境的民众,从看似遥远的环境与人类经历中,洞悉这样一个大时代里一群人所秉承的信念与执着,这便是秦岭这座自然宝库给予人们的变幻和迷人之处。

通过《我在秦岭之央》,听得见秦岭里花开的声音和豹啸山林的回响,闻得到一缕风过后的韵味和人兽冲突后的探讨

四、媒体报道情况

《佛坪手记》和《浮生故事》出版发行后,受到行业内和媒体关注。择几条报道如下:

1.魏韬.【秦岭会客厅】作家白忠德、工程师曹庆讲述秦岭故事.文化艺术报,202年7月21日

2.李娜.《我在秦岭之央·佛坪手记》获得第九届梁希科普奖.陕西日报,2020年11月19日

3.魏韬.曹庆作品集《我在秦岭之央·浮生故事》出版.文化艺术报,2022年11月11日

4.田芳昕.听——秦岭里的浮生故事.群众新闻网,2022年11月17日

5.果叮咚.《我在秦岭之央·浮生故事》出版.中国绿色时报,2023年12月23日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一)曹庆.

《佛坪手记》和《浮生故事》著作者.曹庆,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硕士。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第九届梁希科普奖获得者。国家林草科普专家,陕西省林业科技特派员。正式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被中国林学会和《陕西林业科技》编委会评选,获得2019—2020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文联会员。作品《翻越白马梁》获国家林业局主办的第五届“美丽中国”原创征文作品三等奖;作品《天上“掉”下大熊猫》获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大熊猫守护者”原创征文活动优秀奖;作品《放下“糟心”事,去找熊猫洞》获得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和陕西省林学会等四家单位及机构主办的“大爱秦岭·熊猫陕西”原创征文作品三等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林业》《大自然》《森林与人类》《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生态文学作品80余篇26万字。

2019年2月,正式出版40万字的生态文学作品集《我在秦岭之央·佛坪手记》;2022年6月,出版《我在秦岭之央·浮生故事》。

近年,获得如下奖励或证书:

1.2020年,《我在秦岭之央·佛坪手记》获梁希科普奖(科普作品类)三等奖,第1名。

2.《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分布及生态涫特征研究》获得200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第6名。

3.2021年,《对<陕西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商榷》一文,被陕西省林学会和《陕西林业科技》编委会评为二等奖,第1名

4.陕西省林业局林业科技特派员

5.佛坪县政协文史专员

6.陕西省林业局、陕西省森林文化协会、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陕西省林学会队伍举办的“大美秦岭·熊猫陕西”摄影、征文、书画、文创大赛中,《放下“糟心”事,支找熊猫洞》获三等奖励(2021年);

7.国家林业局举办的第五届“美丽中国”作品大赛中,《翻越秦岭白马梁——感悟信息改变林业》获三等奖(2018年)。

8.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寻找大熊猫守护者”征文大赛中,《天上“掉”下大熊猫》一文获优秀奖。

9.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然体验培训师(2019年获得)

10.陕西省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自然教育引导师(2021年获得)

(二)李娜

陕西人民出版社副编审,《佛坪手记》和《浮生故事》责任编辑。

(三)赵雷刚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行政办公室主任,协助《浮生故事》一书的素材收集和整理。

(四)陈娅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工程师,协助《佛坪手记》一书的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