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1118

成果名称: 中国城乡发展报告——聚焦新时代西部地区易地搬迁精准扶贫

成果登记号: 9612023J0235

第一完成单位: 西北大学

联 系 人: 李立

成果类型: 基础理论

成果体现形式 : 著作

应用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学科分类: 发展经济学(790.21)

完成人: 吴振磊,白永秀,王颂吉,吴丰华,岳利萍,郭俊华,王泽润,翟绍果,卫玲,宁启

成果简介:

本成果聚焦西部地区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问题,旨在构建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理论框架、机制体系,剖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策创新的建议。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政策、从历史到实践的逻辑,按照“理论与现实背景刻画”→“历史逻辑分析+理论框架建构”→“机制体系构建”“现实分析”→“政策分析”的研究思路展开。具体涉及以下内容:

第一,本书将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问题放置在产生这一问题的本源性问题--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中进行研究。重点讨论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扶贫问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易地搬迁精准扶贫。

第二,重点探讨了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历史演进及其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理论框架。历史演进及其逻辑共涉及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国扶贫的历史演进与逻辑,第二层次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历史演进与逻辑,第三层次是新时代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的历程与逻辑,这三个层次是逻辑上的包含关系和时间上的递进关系。理论框架源自对历史现实和逻辑的分析,在三个层次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历史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维空间理论的“六个精准”与易地扶贫搬迁的逻辑关系框架和分析框架。

第三,构建并细致分析了新时代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机制体系。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部分群众不愿搬、搬不出、搬迁后稳不住、难致富、社会保障水平低、难融入安置地的社群和文化、搬迁过程中参与主体用力不协调等七方面问题,提出应构建包含宣传动员机制、搬迁补偿机制、生计接续机制、能力提升机制、社会关系网络拓展机制、公共服务保障机制、联动协作机制等七方面机制组成的机制体系,破解七方面的问题。

第四,本书剖析了新时代西部地区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易地搬迁工程的实施使西部地区贫困规模大幅缩小,但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收人结构有待优化;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改善明显,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有待完善;贫困地区卫生医疗条件改善显著,但文化教育配套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易地搬迁总体进度稳步推进,但剩余搬迁任务仍然艰巨且省际差异较大。同时,新时代西部地区易地搬迁精准扶贫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五,接续现状分析,开展典型案例研究。本书通过实地调研,选取了新时代西部地区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分别是陕南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案例、云南省大关县易地扶贫搬迁案例、恒大集团大方县产业扶贫案例。

第六,本书探讨了新时代西部地区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的政策创新。包括西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内容、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政策创新和政策建议等。具体内容围绕财税、金融、土地、社会治理、社会保障、人力资本等六方面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的政策展开。

本成果的特点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

第一,在历史研究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国特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和新时代易地搬迁精准扶贫三个层面的历史及其逻辑。可以说,一部新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的反贫困史。本书就对经多年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总结出了其演进逻辑。特别的,对新时代以来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分析提出了其运行的逻辑。

第二,在理论研究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分析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的理论分析框架,即基于多维空间理论的“六个精准”与易地扶贫搬迁逻辑关系框架。

第三,在现状研究方面,充分搜集各类最新官方数据,从各个角度对中国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对新时代西部地区易地搬迁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四,在政策研究方面有两点创新。一是创新性地构建了由“宣传动员机制”“搬迁补偿机制”“生计接续机制”“能力提升机制”“公共服务机制”“社会网络拓展机制”“联动协作机制”等七个机制构成的易地扶贫搬迁机制体系,从而保证“愿意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保障”“好融人”“协同化”等七大目标的实现,并深入阐述了七大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具体到财税、金融、土地、社会治理、社会保障、人力资本六方面政策,分析了新时代西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六方面政策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