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76

成果名称: ZrRu超薄扩散阻挡层的微结构调控及特性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24Y0977

第一完成单位: 西安文理学院

联 系 人: 张烨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成果体现形式 : 新材料

技术领域: 电子信息

应用行业: 制造业

学科分类: 材料表面与界面(包括表面优化技术)(430.15)

应用状态: 试用

完成人: 孟瑜,畅庚榕,刘明霞,成桢

成果简介: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现阶段电子设备主要朝着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其核心部件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持续减小,为互连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RC互连延迟是降低芯片运行速度的重要因素,传统互连工艺主要采用Al线,铝电阻率低(2.66 μΩ·cm)、成本低且易于沉积制备。然而,Al线在大电流冲击下容易发生电迁移,导致器件失效。随着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及特征尺寸不断减小,Al互连线已不能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需求。Cu具有低电阻率(1.67 μΩ∙cm)、高热稳定性、高热导率以及优异的抗电迁移性能,已经逐步取代Al成为主流的互连材料。然而,在硅基器件引入Cu互连线伴随两个重要问题:首先,Cu在低温(~200 °C)时极易与Si或介质层发生界面扩散反应,生成高电阻Cu-Si化合物,增加互连体系电阻,Cu原子扩散到Si中(扩散系数DCu=4.7×10−3 cm2∙s-1)会造成深阱缺陷,减少载流子寿命,最终导致器件性能退化甚至失效;其次,CuSi基底结合性能较差,易出现膜层与基底剥离现象,以上不足限制了Cu互连线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应用。

目前主流的解决方法是在CuSi基底或介质层之间添加一层扩散阻挡层,一方面抑制Cu原子的扩散,另一方面改善Cu与介质层之间的结合性能。理想的阻挡层材料应具备厚度薄、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结构致密且与基体结合良好等特点。目前扩散阻挡层材料主要分为单质阻挡层和合金阻挡层,单质阻挡层主要采用惰性金属和难熔金属,如AuNiTaRuZrW等,纯金属存在晶粒晶界,低温下容易发生元素扩散,造成元器件失效。合金阻挡层指在单质阻挡层中添加一些金属、非金属元素组成的二元、三元及多元合金,如TaSxRuMoC,厚度较薄的合金阻挡层失效温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是高温退火后容易发生再结晶,结构稳定性较差。因此,阻挡层材料的选材成为集成电路研究重点之一。

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缩小,传统Ta/TaN双层阻挡层已不能满足互连工艺要求。因此,开发一种电阻率更低、热稳定性更好(失效温度更高)、厚度更薄的新型阻挡层材料提高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Ru基扩散阻挡层可显著提高Cu互连体系的可靠性,例如,在Ru膜中掺入CrMoTa元素等。申请人前期研究工作中研究了Ru膜中掺杂少量Zr元素的RuZr阻挡层的化学特性、结构特性及扩散阻挡性能,结果表明:在的Ru基合金中掺入少量Zr元素,随着Zr元素含量增加,RuZr合金阻挡层由晶体结构向非晶结构转化,明显改善了Ru的扩散阻挡效果。但Ru本身是多晶结构,RuZr合金膜在高温退火后容易发生结晶现象,促使阻挡层失效。Ru基合金阻挡层成本高、耐高温性差的特性将会阻碍其推广应用,因此,低Ru含量的Zr基合金膜特性亟待研究分析,本项目提出根据Ru基合金阻挡层中,随Zr掺杂量增加合金晶体结构转化过程:多晶→纳米晶→非晶,推断Zr基合金阻挡层中,Ru掺杂量增加合金将发生的对称晶体结构转化过程:非晶→纳米晶→多晶;即是针对特征尺寸不断减小的Cu互连体系对扩散阻挡层超薄、厚度均匀、电阻率低、耐高温性强、结构稳定的要求,采用磁控溅射共溅射技术制备不同Ru含量的ZrRu合金阻挡层。通过在Zr阻挡层中掺杂不同含量的Ru原子,探索Ru掺杂含量影响扩散阻挡层微结构的形成机制,揭示ZrRu合金膜不同原子比例与阻挡层微结构、阻挡层微结构与失效温度之间的构效关系。为了进一步精确分析温度对不同微结构阻挡层的影响,本项目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设备观察ZrRu扩散阻挡层的失效方式,分析失效机理,与其他新型扩散阻挡层的失效机理对比,总结阻挡层微结构与阻挡机理的关系,为超薄均匀扩散阻挡层的制备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

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1ZrRu阻挡层制备工艺优化 采用磁控溅射共溅射技术在Si基底上制备不同Ru掺杂量的ZrRu合金膜,具体方法为:采用直流溅射沉积ZrRu合金膜,保持Zr靶溅射功率不变,调节Ru靶的溅射功率,溅射时间均为20 min。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表征ZrRu合金膜的微观结构及形貌。通过控制RuZr靶材的溅射功率比,得到ZrRu阻挡层微结构可控的最佳制备工艺。(2ZrRu阻挡层的热稳定性研究 将制备的ZrRu薄膜样品在N2H2N2:H2=9:1)的混合气氛中进行高温退火,退火温度为400~700℃,退火时间30 min。利用XRDSEMTEMFPP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不同退火温度下ZrRu阻挡层的微观结构、形貌及电学特性,探索ZrRu扩散阻挡层热稳定性能。(3ZrRu阻挡层的失效机制研究 在非晶结构的ZrRu阻挡层上沉积200 nmCu覆盖层,将Cu/ZrRu/Si结构体系进行高温退火处理,结合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学性能等实验结果研究Cu/ZrRu/Si体系的界面扩散特性,分析ZrRu阻挡层的失效机理,建立失效模型。

  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本研究立足硅基器件中Cu互连技术中的Cu/Si界面扩散及结合差问题,重点关注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揭示了阻挡层材料化学组成与微结构对其电学性能、热稳定性影响的相关规律,该研究成果对推动ZrRu系扩散阻挡层在微电子器件及Si基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