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555

成果名称: 黄陵油田成藏规律研究与勘探新发现

成果登记号: 9612014Y0460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

联 系 人: 姚泾利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技术领域: 先进制造

应用行业: 采矿业

成果简介:

   (1)任务来源:项目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专项名称《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示范工程名称《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开发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编号2008zx05044。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本项目主要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黄陵地区石油勘探,综合应用地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围绕黄陵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裂缝展布、沉积相、油藏分布规律、压裂工艺等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为油田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指导,发现了黄陵油田。   (3)性能指标:根据项目合同要求,通过攻关研究,形成了五项创新地质认识及成果,2013年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3895.08万吨,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2724万吨,超额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本项目研究在国内外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构建的三角洲前缘及砂质碎屑流复合沉积、致密储层相对高渗储集单元分布、致密储层裂缝预警、"汉堡"式油藏成藏模式和裂缝暂堵混合水压裂等研究结论和技术具有先进性,所取得的成果对国内外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示范意义。   (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创新点一:构建了盆地东南部三角洲前缘与砂质碎屑流复合沉积的新模式利用轻重矿物、测井和地震等多种资料开展综合研究和原盆恢复,提出了长6沉积期该区为三角洲、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构建了三角洲前缘与砂质碎屑流复合沉积砂体沉积模式,明确了该类型储集体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横向连片,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性油藏。创新点二:明确了致密储层相对高渗储集单元分布规律通过系统分析孔隙演化、定量化成岩作用,查明了优质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母岩性质、沉积微相类型及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明确了相对高渗储层的分布规律,优选了勘探"甜点"。创新点三:首次建立了盆地东南部长6储层裂缝预警机制通过大量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分析和露头测量,明确了裂缝的性质,产状和形成原理,通过FracaFlow裂缝模拟软件,建立全区离散型裂缝网络(DFN)模型,明确了裂缝的性质,分布特征,首次建立了盆地东南部长6储层裂缝预警机制,指导了勘探部署。创新点四:创建了"汉堡"式多油层叠合的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通过包裹体、盆地热史、伊利石测年等多种方法研究,创立了长6顶底致密遮挡中部多油层叠合的"汉堡"式岩性油藏成藏模式,确定了早白垩世为主成藏期,明确了下覆优质烃源岩与大面积发育微裂缝的厚砂体有效配置是形成油藏的主控因素。创新点五:创新形成了"裂缝暂堵混合水压裂"技术近年来在脆性指数、三向应力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黄陵长6储层致密、高角度天然裂缝发育的特点,创新形成了"裂缝暂堵混合水压裂"技术,实现了储层充分改造,提高了单井产量,目前已实施12口井,单井产量比常规工艺提高了2-3倍。   (6)作用意义:本项目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已及时应用于2008~2013年度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速度、高效益发现并探明了黄陵油田。通过本项目的综合地质研究及勘探实践,2013年黄陵油田提交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95.08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2724万吨,折合石油探明可采储量450.63万吨,最终可实现利润额约为19.1亿元。探明石油可采储量成本为66.32元/吨(1.31美元/桶),勘探效益全国领先。目前该区已开发建产能7.3万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7)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本项目研究取得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成果在黄陵地区延长组长6石油勘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形成的该区三角洲前缘与砂质碎屑流复合沉积、致密储层相对高渗储集单元分布规律、盆地东南部长6储层裂缝预警机制及"裂缝暂堵混合水压裂"等认识及技术有效降低了勘探风险和成本,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发现了黄陵油田,同时对下一步盆地范围内致密储层的勘探及类似盆地的勘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