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1878

成果名称: 秦岭猪苓标准综合体

成果登记号: 9612014Y0671

第一完成单位: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联 系 人: 李峻志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技术领域: 农业技术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   秦岭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野生猪苓适生地区,生长于此的秦岭猪苓以绿色环保、品质优良、有效成分高而享誉四方,被人们誉为秦岭"黑金"。地处秦岭腹地的宁陕县是野生秦岭猪苓原产地之一,但长期以来缺乏相关技术指导,管理模式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8年宁陕县政府申报了第六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宁陕猪苓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规范秦岭猪苓的种植技术、提高秦岭猪苓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便于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保护种植农户的合法权益,2009年,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与宁陕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单位以及宁陕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通过开展了大量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工作,于2011年制定完成了《秦岭猪苓》陕西省地方标准,并于当年通过了陕西省农业厅和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组织的审定,正式公开颁布。   《秦岭猪苓标准综合体》陕西省地方标准包括生产环境、菌材、猪苓菌种、蜜环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6项陕西省地方标准,该系列标准即是本项目所要集成示范和应用推广的核心科技成果。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2.1技术原理   本项目利用秦岭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选育最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猪苓和蜜环菌优良菌种,充分汲取和分析当地药农长期的采集和种植猪苓过程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研究确定标准化的栽培技术模式,建立猪苓林下半野生规范化栽培基地,构建"立体林业"生产模式,提升林地综合生产力。   2.2性能指标   以下介绍本项目实际所取得的主要性能指标和成果内容,限于篇幅,简述如下。   2.2.1标准化优良菌种选择   ①苓种选择:选用自身无病、无虫、色泽正常、无碰痕伤斑的灰苓或黑苓。   ②蜜环菌选择:选用优质、健壮的蜜环菌种2瓶、鲜段木40~50千克。   2.2.2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确定   ①选地与整地   选择海拔1000-2000米的阴坡地或半阴半阳坡地,混交林,坡度15-45度,土壤以厚20厘米以上的腐殖质土层为佳。   选地后顺坡挖窝,长宽深为70厘米×60厘米×20厘米,窝距50厘米。   ②材料(以每㎡计)   猪苓菌种3瓶;蜜环菌种3瓶;菌材木棒直径5-10厘米、长50厘米;猪苓生长素;阔叶树叶;树叶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③繁殖方法   窝底铺树叶厚2-3厘米,将蜜环菌掰成小块均匀撒在树叶上,再把猪苓生长素均匀撒在树叶上,铺放菌材,菌材间距3-5厘米,用混合物将菌材间距填平,将猪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块状,均匀摆放菌材两侧和端头上,然后盖厚3厘米的树叶,树叶上盖厚10厘米的腐殖土,最后窝顶再盖树叶。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3.1菌种创新   根据秦岭独特的环境、气候和资源特点优化筛选出的猪苓主栽菌种和蜜环菌菌种是本项目的创新点。本技术能够对蜜环菌菌种和猪苓菌种的性状起到规范作用,引导秦岭猪苓种植业水平提高一个层次,从而有利于秦岭猪苓种植行业的长远发展。   3.2技术创新   依据秦岭猪苓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传统种植技术为基础,通过试验、实践探索出的猪苓林下标准化栽培技术属技术创新。该技术规范了秦岭猪苓从菌种选择、菌材制备、种植技术、采收加工等一系列技术和方法,为秦岭猪苓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保障了产品质量。   3.3环境以及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创新   本技术规定了秦岭猪苓的生境,指出了秦岭猪苓的原产地域范围,确定了环境指标、病虫害防治方法、菌种质量和检测依据、产品质量分级和控制体系等,对于提高秦岭猪苓种植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有突出的规范作用和创新性。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4.1技术成熟度   该技术充分汲取和分析当地药农长期的采集和种植猪苓过程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根据秦岭猪苓生境的海拔差异和气候特点,通过多年的试验、实践,摸索并建立出的一套技术成熟的猪苓标准化种植技术。   4.2适用范围   本技术适用于陕西省秦岭中段地区乃至周边山区秦岭猪苓的适生适栽区域,可作为进行秦岭猪苓林下半野生种植的技术规范和引导。   4.3技术安全性   本技术利用山区林下进行猪苓的半野生种植,不破坏耕地资源、不产生危害人体和破坏环境的废料、废水、废气,整个生产过程绿色、环保、无污染,是秦岭山区农户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好项目。   5、应用情况   《秦岭猪苓标准综合体》的技术成果完成后,率先应用于宁陕县。通过近年来政府扶持、科技引导,秦岭猪苓的种植范围已经扩大到宁陕全县11个高山乡镇、53个村、130个村民小组,并初步建成江口、旬阳坝、新场等8个猪苓生产示范基地乡镇、10个示范村、覆盖农户10000户,形成了以"两沟一线"为主的三大猪苓产业带。目前,宁陕县猪苓地存数量达到100万窝,产值7000万元,走到了全国猪苓大县的前列。   本技术还推广应用于安康紫阳县、汉阴县、石泉县,汉中留坝县及商洛部分地区,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