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231

成果名称: 马铃薯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成果登记号: 9612015Y0192

第一完成单位: 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联 系 人: 李拴曹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   肥料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商洛市马铃薯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全市马铃薯生产上相继推广应用优良脱毒种薯、间作套种、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后,马铃薯不合理施肥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制约全市马铃薯高产高效的主要瓶颈。其主要表现为过量施肥,尤其是氮肥投入过量,施肥品种单一,氮磷钾配比失调,施肥比例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当,撒施、表施、盲目施肥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造成了马铃薯生产成本增加、肥料当季利用率下降、耕地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马铃薯增产不增收、产品品质下降等。因此,开展马铃薯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对于改进和提高全市马铃薯施肥技术,集成应用先进的马铃薯栽培、植物保护等相关实用技术,实现技术效益最大化,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商洛大秦岭生态农业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起,商洛市农技站以全市七县区相继组织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为基础,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以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为平台,自选课题,组织实施了马铃薯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项目,项目于2006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8年来,在各项目实施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该项目的实施,既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亦是对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细化与发展,又是对土肥工作的拓展与创新,更是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技术支撑。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技术原理:该项目以作物栽培学、植物营养学、土壤肥料学等相关知识为依据,运用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不可替代律、报酬递减律、因子综合作用律六大原理,遵循有机无机结合、大中微量元素结合、用地养地结合三大原则,综合利用地力分级法、目标产量法、田间试验法三大方法,运用氮素实时监控和磷钾养分恒量监控施肥技术,以野外调查为切入点,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以技术研究、配方制定和配肥加工为手段,以技术集成应用为落脚点,按照在试验中提出技术、在示范中应用技术、在推广中完善技术的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技物配套,起到培肥地力、保护生态环境,节本增产增效之目的。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通过研究获得了商洛市不同区域的马铃薯谷草比、百kg块茎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化肥贡献率等最新技术参数;建立了商洛市马铃薯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推荐施肥技术指标体系;集成了脱毒种薯、间作套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体的"五大关键技术"的商洛市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形成了商洛市马铃薯高产高效施肥和栽培等技术规范。   3、技术的创造性、先进性   (1)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实现了"四个"首次创新   第一,首次全面摸清了商洛市马铃薯生产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养分状况和变化规律,建立了土壤资源信息数据库;   第二,首次改变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形成的"商洛土壤富钾、不缺钾"的判断,提出了"施足有机肥,控氮稳磷增钾配微"的马铃薯科学施肥原则;   第三,首次获得了商洛市不同区域的马铃薯谷草比、百kg块茎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化肥贡献率等最新技术参数;建立了全市马铃薯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施肥技术指标体系,为全市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典型经验;   第四,首次组装集成了"五大关键技术"的商洛市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即脱毒种薯、间作套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形成了商洛市马铃薯高产高效施肥和栽培技术规范、商洛市马铃薯高产创建技术规范、商洛市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并在全市示范推广。   (2)总结形成了"四结合"的示范推广新模式   "四结合"为产业带动、部门实施、项目捆绑有机结合,马铃薯百亩核心攻关、万亩示范创高产、大范围高产高效有机结合,试验研究、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有机结合,农技部门与配方肥生产企业、专用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加快了项目的实施和技术集成推广,促进了马铃薯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了马铃薯产区农民收入。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经商洛市科学技术局组织相关专家鉴定,该项目成果成熟,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同类领先水平,可广泛应用于商洛市七县(区)及全国同类区的马铃薯生产中,不存在不安全问题。    5、应用情况   项目实施8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达275.6万亩,新增总产量(鲜薯)34422.4万kg,新增有效总产值26263.2万元,新增总效益22446.5万元,纯技术收入6733.9万元,新增投入产出比1:2.997,农民得益率3.13,技术推广度达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