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857

成果名称: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抗震性能及其加固保护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15Y0214

第一完成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联 系 人: 陈钰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技术领域: 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

应用行业: 建筑业

成果简介:

   1.任务来源及背景:(1)《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研究》(59878043)、陕西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机理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98C09)、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陕西古建筑抗震分析理论、加固与保护》(05JS17);(2)我国对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及加固保护理论研究相对较晚,尚未建立相应的计算理论,工程应用也较少。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目主要应用于土木建筑领域,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性能、受力机理以及加固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系统研究了木柱与础石之间的摩擦系数及滑移隔震性能;木构架榫卯连接特性及其刚度变化;斗栱的轴压性能及减震性能;木柱的恢复力特性;CFRP加固木梁的受弯、受剪性能;CFRP加固木柱的受压性能;扁钢和CFRP加固榫卯节点的性能;木构件整体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及加固后振动台试验。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在基础隔震机理方面。首次通过试验测定了木柱与柱础石之间的摩擦系数,分析了柱与柱础的摩擦滑移隔震机理,建立了柱与柱础的摩擦滑移隔震体系分析模型。(2)在榫卯连接节点性能方面。首次对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直榫连接节点和燕尾榫连接节点,得到了榫卯连接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半刚性连接特性及耗能等性能,建立了榫卯连接的恢复力模型。(3)在铺作斗栱性能方面。首次进行了单铺作、双铺作、四铺作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斗栱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恢复力特性及刚度变化规律等性能;分析了古建筑木结构铺作斗栱层的工作机制和隔震、减震机理,并对斗栱的竖向承载能力、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4)在整体结构抗震性能方面。首次对殿堂式单层四柱古建筑木结构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了其动力特性和不同高度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柱底与础石的滑移隔震作用、榫卯连接的耗能减震作用、铺作斗栱层的隔震、减震作用大幅度减少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证明了所做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可行性。(5)在木构件加固方面。首次通过碳纤维布(CFRP)加固木梁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布端部界面剪应力的分布情况,推导了碳纤维布与木梁之间剪应力和正应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碳纤维布锚固长度的确定方法。(6)在结构抗震加固方面。首次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采用碳纤维布、扁钢加固的梁柱木构架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加固梁柱木构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耗能等性能。首次对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古建筑木结构在碳纤维布加固前后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在分析现有木结构古建筑抗震加固技术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加固方法。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与安全性:本项目建立的古建筑抗震分析理论,可以指导我国现有古建筑的损伤检测与健康评估;研究提出的古建筑的抗震加固方法,能对现有古建筑木结构,特别是受损古建筑木结构进行可靠、安全、有效的维修加固;研究古建筑的抗震保护方法,可以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其长久地保存下去。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西藏拉鲁庄园保护修缮工程、榆林市清涧县笔架山祖师殿安全性鉴定、朗色林庄园保护修缮工程及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中采用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   6.历年获奖情况: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抗震性能及其加固保护研究,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