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1927

成果名称: 小麦新品种秦农142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15Y0434

第一完成单位: 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联 系 人: 杜运科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技术领域: 农业技术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成果简介:

   小麦是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800万亩左右,总产430万吨左右,是我国粮食主产省,也是粮食调入省,在人增地减日益突出的今天,培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成为粮食增产增收的主要手段。因为:(一)我省主栽品种多年种植,种性退化,抗逆性降低,产量低而不稳,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二)育种、新品种示范、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推广种植、制粉企业之间相互脱节。(三)我国原有的"三田三圃制"良繁体系易发生基因漂移,种性降低,丰产性能丧失,繁育费时费工,生产效率低下。(四)生产成本上升,小麦生产效益下滑,提升单产、品质成为农户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秦农142是以现代生物遗传学为依据,我所自创的"三稳定二协调一统一"育种理论和"广征集,勤创新;集中配,阶梯育;多组合,大群体;强协迫,严格选;多点试,多年鉴;反复测,综合评"的育种方法,利用郑州8329为母本,豫87135-2-1-2-9为父本,1994年人工杂交组配,1999年育成,2005年通过国家和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14、陕审麦2005005),已申请品种保护(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3406E)。   秦农142属半冬性中早熟多穗型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性好,成穗率中等,叶色浅绿,根系发达,入土深,生长健壮,茎粗中等,韧性好,抗倒性强。株型紧凑,茎叶无蜡质,叶片上冲,旗叶短小,株高70-75cm,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穗长8-12cm,结实小穗18-23个,不实小穗1-3个,粒白长卵圆形,硬质,商品性好。产量三结构协调,一般亩成穗40-43万,穗粒数37-41粒,千粒重38.5-44.5克,抗寒抗旱,耐晚霜。高抗条锈病,中抗叶枯病。容重802克,蛋白质含量(干基)15.4%,湿面筋35.5%,沉降值55.0ml,吸水率61.2%,稳定时间6.6min,最大抗延阻力425E.U,拉伸面积102cm2。2003-2004年国家黄淮区试平均亩产522.6公斤,较对照增产4.56%,2004-2005年第二年区试平均亩产482.3公斤,较对照增产7.3%,达极显著水平。同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9.7公斤,增产5.6%。适宜黄淮南片麦区种植。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省首次建立"四级良繁体系",在"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体系中,育种者种子是基础,每级种子只进行一次下级种子繁殖,确保种性纯正。   制定"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种子质量标准,制定黄淮麦区秦农142小麦品种各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为保证种子基地生产者掌握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共举办培训班6次,培训技术人员289人。三年共繁殖育种者种子0.12万公斤,原原种3.6万公斤,原种162万公斤,良种6020万公斤,为秦农142的推广种植提供了充足的种源。   制定优化丰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从单因素和复因素试验入手,开展配套技术研究。经多年多点三品种6播期的品种播期试验,结果显示,秦农142小麦在陕西、山东麦区最佳播期为10月5-10日。河南、江苏、安徽在10月15-25日播种最佳。经播期、播量试验显示,在适播期内,陕西、山东以每亩14-16万基本苗产量最高,河南、江苏、安徽以22-26万基本苗最佳。小麦生育期灌水试验结果表明,在底墒充足、基本苗达标的情况下,陕西、山东麦区以冬灌、春灌两水灌溉产量最高最经济。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以冬灌、春灌、灌浆水三水产量最高。氮、磷、钾"3414"肥料试验结果显示,在陕西、山东二省每亩施纯氮17.9公斤、纯磷13.07公斤为最佳施肥量,施用方式上氮肥的基追比以7:3为佳。河南、江苏、安徽三省每亩则施纯氮22.7公斤、纯磷18.6公斤、纯钾10.2公斤最经济,氮肥基追比以5:5或6:4为佳。同时还进行了种子包衣剂筛选、除草剂选择、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药效试验等相关研究。   优化组装,验证熟化,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根据历年试验结果,土壤普查、各地耕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2005年我们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装,形成了"高产灌区秦农142小麦丰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中产灌区秦农142小麦丰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两个生产技术规程。2005年秋播在黄淮南片麦区布设示范点18个。后经2006-2007年不断示范验证,技术熟化,规程优化,到2007年8月形成了黄淮麦区秦农142丰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今后几年,通过印发规程、大规模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推广。近三年我省累计推广秦农142小麦品种和丰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968.5万亩,新增小麦3.12亿公斤,新增产值7.8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