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897

成果名称: 大鲵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15Y0513

第一完成单位: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联 系 人: 杨晓静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技术领域: 农业技术

应用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成果简介:

   本项目结合大鲵资源状况研究和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而开展,调查了解陕西大鲵资源保护的现状,试验、总结出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技术体系。明确陕西省大鲵分布区域和资源量,针对种质状况提出保护技术,为放流及后续科研工作奠定基础,为大鲵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案。同时,开发大鲵繁苗技术、苗种培育技术、亲鲵培育技术和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理论服务生产,促进增收增效。   1、研究明确野生大鲵资源状况   资源调查,干流的单位总量为0.2~1.8㎏/㏎2,支流的单位总量为0.5~2.5㎏/㏎2,点状分布区大鲵资源量约0.2~12㎏,分布的密度约在0.2~1.4尾/㏎2,现有种群量难以形成繁殖群体。全省野生大鲵资源总量为55600尾。   2、明悉大鲵野生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因子   分布区位于水质清新,常年有流水,属山区溪流型水系。流域内岩洞/溶洞洞穴较多,洞口大小不一,洞内有少量清水覆盖,洞内呈内高外低状。海拔高度800m-1600m,坡度在10-35°的岩石型河岸岩下或溶洞内,分布区河床以"V"为主。水温0-20℃,pH6.8-8.5,DO>5mg/L。   3、形成了大鲵种质保护对策   通过精液保存、PIT标记等手段,对大鲵种质保存提供科学合理的措施。PIT标记技术为国内首次应用于大鲵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研究,提供高效监控内容,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形成了大鲵野化驯养的技术流程和放归监测的管理措施   明确了放归大鲵在野外的生存、迁移和栖息地选择,对野生动物管理和未来放归提供了建议和基础。   5、优化了大鲵繁苗、苗种培育及亲鲵培育技术   以大鲵生态学、行为学研究为基础,提高亲鲵参繁率、亲体产后成活率、受精率、出苗率、幼苗成活率等。对不同阶段大鲵提出高效培育方法,便于应用推广,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6、形成了大鲵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对大鲵病害进行了科学完善的分类,总结出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完善了大鲵疾病的用药处方,对大鲵疾病防治工作起到积极的效果。   7、技术创新点   (1)通过资源调查,摸清陕西大鲵种群的家底。   (2)形成了大鲵种质保护对策。   (3)形成了大鲵野化驯养的技术流程和放归监测的管理措施。   (4)PIT标记技术为国内首次应用于大鲵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研究,提供高效监控内容,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5)优化了大鲵繁苗、苗种培育及亲鲵培育技术。   (6)形成了大鲵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8、项目技术的重复性及其拓展性   项目技术应用的辐射性:项目技术应用于秦巴山区的众多县、乡,辐射千家万户。示范点无论是在地域跨度--秦岭南、北坡和东、西环境的差异性。   项目技术应用时续性:项目从2009年实施以来各个示范场家的连年成功,显示大鲵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的可重复性。   经统计,我省已批繁殖场有140多家,2009年全省人工养殖大鲵繁苗量达35万尾之多,2010年全省人工养殖大鲵繁苗量超过50万尾,2011年全省人工养殖大鲵繁苗量达70万尾,2012年全省人工养殖人工繁苗量达90万尾。大鲵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研究项目:经过理论→生产实践→生产技术创新的不断反复,达到了大鲵资源的保护和产业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