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563

成果名称: 渭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防控技术集成推广

成果登记号: 9612016Y0325

第一完成单位: 陕西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联 系 人: 张丽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技术领域: 农业技术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成果简介:

   根据2012年农业污染源普查及监测结果分析,渭河流域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较高,针对渭河流域目前自身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结合2012年省政府启动的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该项目在渭河流域六市一区(包括西安市8个区县、铜川市4个区县、宝鸡市12个区县、咸阳市13个区县、杨陵区、渭南市10个区县、韩城市)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秸秆回收利用不足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研究推广。   该项目以渭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基本情况调查、面源污染定位监测、数据库建设及更新为基础,以防控技术集成推广为关键,实行关键技术评估与集成推广相结合、宣传培训与典型示范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渭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控体系,推进渭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应用。项目技术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进行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与分析,建立规范化监测体系,完成数据库建设和更新等工作;第二,对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因子(肥料、农药、地膜、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污染防治技术进行评估筛选;第三、对不同种养模式下的防控技术组装、集成应用。   项目实施首先通过调查、监测,从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入手,通过对种植业和蓄禽养殖业污染源调查,形成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库,有针对性的建立监测点,摸清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特征;其次对节水节肥节药、秸秆综合利用、残膜回收利用等多项技术减排效果进行评估,优化集成了各类种养模式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模式同步推广应用到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生态单元,从流域层面总体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在泾阳县兴隆镇推广"以种植产业秸秆为纽带的秸秆养畜种养一体化"模式;在西安市阎良区推广"以果菜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减药减肥果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宝鸡市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广"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生态循环"模式;通过建立监督员制度,创立了渭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协作机制,形成行业融合,部门协作,多举并措的工作局面。   项目实施四年来,形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建立了信息数据库。建立各大类型监测点共369个;完成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新建和改建大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建成有机肥加工厂共523处;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8.4%,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部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12年的90.7%提高到2015年97%,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减少不合理施肥60.2万吨;推广绿色防控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共计2355.5亩次,减少不合理施药1169.3吨;健全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工作体系,在省、市、县三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设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监督员岗位,建立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监督员"制度,组成了一支1800多人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监督员队伍。项目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工生产有机肥167.96万吨,实现利润113498万元;减少不合理施肥60.2万吨,节本增效54797.3万元;减少不合理施药1154.8吨,节约成本11547.8万元。   项目的推广实施,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共同参与机制,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机肥加工等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就业。项目实施推进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同时,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微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我省省情。在突出关键技术研究的同时,发挥综合集成推广优势,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综合防控理念为指导,最终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态循环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