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621

成果名称: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植入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临床应用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17Y0075

第一完成单位: 汉阴县人民医院

联 系 人: 龚家富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成果体现形式 : 其他应用技术

技术领域: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应用行业: 卫生和社会服务业

成果简介:

    (1)任务来源:自选项目。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存在一个天然的间隙,胸腰段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在体表的投影为距后正中线 15.85-21.17mm,可据此参考手术切口的定位;手术通道长径为52.81-65.14mm,胸腰段椎旁肌间隙在体表的投影点与脊髓侧缘之间的角度为9.79°-11.01°,该角度在椎体的投影面积占整个椎体横断面积的40.40%-41.68%,说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安全可行。

    (3)性能指标。平均每例手术相比常规棘突旁肌肉骨膜下剥离入路患者减少出血约近500ml、减少输血约300ml。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自椎旁肌间隙入路问世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入路在国外的应用广泛,但随着微创技术的兴起,其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减少。可是由于微创技术适应症范围狭窄,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损伤大,术后腰背痛发生率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近年来在临床又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椎旁肌间隙入路可用于胸腰椎骨折、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治疗。Wiltse入路的优点主要为操作均在肌间隙中进行,避免了对椎旁肌的剥离和对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的破坏,降低了患者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符合微创理念。Fan等对59例患者分别采取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行椎间融合术,比较两者术后VAS 疼痛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和术后椎旁肌横截面积,结果显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引起多裂肌的变化不大;在腰背部疼痛缓解方面,椎旁肌间隙组优于后正中入路组。Tsutsumimoto等使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20例,比较两组影像学指标和肌肉损伤,结果显示术后两组在前凸角度、植骨融合率等影像学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而在肌肉损伤的对比方面,后正中入路组术后多裂肌出现严重萎缩和变性。该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后椎旁肌入路组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6月VAS评分低于同期后正中入路组(P<0.05),同时椎旁肌入路组在术后1月、术后3月ODI评分低于同期后正中入路组(P<0.05),这可能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椎旁肌的损伤少有关。

    (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利用竖脊肌与多裂肌间隙暴露胸腰椎椎弓根后方投影部位以植入椎弓根钉治疗下胸腰椎骨折,主要创新点:1、肌肉间隙分离能最大限度减少肌肉的剥离,保护背部肌肉外观及功能,减少术后腰部疼痛发生。2、术中出血显著减少术中及术后无需输血:肌间隙入路术中出血量只有常规棘突旁肌肉骨膜下剥离入路的1/10左右、平均每例出血约30ml。3、肌间隙入路术后伤口无需放置引流管,无血液引出、同时减少感染几率;常规棘突旁肌肉骨膜下剥离入路术后伤口需放置引流管,术后伤口平均引流血液约200ml,且增加感染几率,术后及术中平均需输血300ml;4、手术时间比常规手术入路减少30分钟,大大减少患者术中麻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