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146

成果名称: 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17R0033

第一完成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

联 系 人: 王锵

成果类型: 软科学

成果体现形式 : 论文

技术领域: 其他

应用行业: 制造业

成果简介:

       本课题是陕西省软科学计划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13KRZ19 。本课题通过剖析创新型企业概念、创新型企业的类型以及国内外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实施现状,构建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创新型企业指标体系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评选陕西创新型企业,从而为陕西省企业发展、科技成果的创造以及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在研究中实际达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如下:

       1. 通过实际调研和文献梳理,本课题对创新型企业的基本概念和评价理论进行了综述。通过文献回顾与理论探讨,本研究清晰地界定了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及特点,并且对创新型企业进行了分类。本课题还梳理总结了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值视角,关于创新型企业的评价主要是从单一视角和多视角两个方面进行的分析。单一视角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视角主要是从创新的全过程角度来评价创新型企业。

       2.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陕西省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现状。首先,对陕西省企业发展概况进行分析。从陕西省企业基本情况、人员情况及资产情况三方面进行概述;其次,将陕西省企业的创新情况从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与创新效益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再次,依据陕西省企业分类,分别总结了各类企业的创新发展现状与特点;最后,根据自2009年以来入选的三批陕西省创新型企业的评价依据和方法,对现有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3. 对比国内各省份创新型企业评价的特点。首先是对国内典型省份创新型企业的评价现状的总结;其次,根据各个省市评价指标的不同分了三类:注重创新活动评价体系;注重创新全过程、创新品牌影响和行业带动性评价体系;注重创新的成果评价体系。

       4.基于企业创新过程视角对陕西省技术创新型企业评价维度和管理创新型企业评价维度进行划分。分别找出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倾向、创新能力、创新管理和创新产出等四个评价维度以及管理创新型企业管理方法、管理组织与管理机制三个维度,从而得到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5.确定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运用专家访谈,对所遴选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与整理,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对确定的评价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使得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通过该部分的研究,使得本研究所构建的陕西省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即具有理论深度,又符合陕西省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如下:

       1.本研究界定了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进行了分类。认为创新型企业是以持续创新为本质特征和核心竞争力来源,具有强烈的创新意愿,能够创造高产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高成长型企业。特点主要表现在持续的创新、显著的绩效、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氛围。根据总结分析,把创新型企业分为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型企业和以管理创新为主的创新型企业。

       2.根据行业特点对企业类型进行划分。本课题通过对陕西省企业发展概况进行分析,依据发改委及国家统计局对产业的分类,将陕西省企业分为基础产业企业、制造业企业及服务业企业。将三种类型的企业分别进行创新发展现状的总结及每一种类型企业的特点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3.构建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创新型企业各创新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创新倾向、创新能力、创新管理和创新产出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这四个维度反映了企业创新的不同方面,能够全面系统地刻画企业创新的整体情况,作为课题进行评价的基础。

        4.构建管理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理论研究现状和陕西省创新型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本课题从管理方法、管理组织和管理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管理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战略创新、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企业进行的组织创新是管理组织的变革;企业的信息化技术等的变革是企业管理方法的变革。

       5.本课题采用了选择出符合陕西创新型企业评价特点的方法--Fuzzy-ANP方法和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具体的评价流程,应用Fuzzy-ANP方法计算出陕西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

       6.本研究报告以陕西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作为依据,通过与专家进行协商,确定陕西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陕西省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是结合综合评价得分与关键指标得分情况进行确定,将参加评选的企业分为"全面创新型企业"、"一般创新型企业"、"潜在创新型企业"和"非创新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