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3154

成果名称: Sonic Hedgehog旁分泌途径激活间质细胞促进胰腺癌

成果登记号: 9612017J0026

第一完成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联 系 人: 赵兴华

成果类型: 基础理论

成果体现形式 : 论文

技术领域: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应用行业: 卫生和社会服务业

成果简介: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简称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几乎完全致命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每年的死亡人数与新增病例数近似, 是已知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过去的 30 年里,尽管医学工作 者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胰腺癌的 5 年总生存率仍未突破 8%。 在我国, 2015 年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的第 9 位和第 6 位,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胰腺癌新发估计病例数列第 7 位,死亡率列第 6 位,且呈快速上升趋势。 因此, 进一步提高对胰腺癌发生、 发展生物学机制的认识和理解,寻求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寻求新的治疗模式及药物对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临床实践意义。

       1. 神经浸润促进胰腺癌恶性进展的实验研究

       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 PNI),即高侵袭性的肿瘤细胞侵入神经是胰腺癌的普遍病理特点。前期我们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揭示了:(1)胰腺癌间质中的星状细胞被旁分泌Hedgehog信号活化后,推动胰腺癌神经浸润发生;(2)胰腺癌细胞表面受体 CXCR7,通过不断吞噬肿瘤细胞周围的 CXCL12,建立稳定有效的浓度梯度,促使 CXCR4阳性的胰腺癌细胞沿着该梯度向远处表达更高浓度 CXCL12的组织或器官形成趋向性转移;(3)揭示了高糖微环境促进神经浸润的机制;(4)建立的研究神经浸润成熟的裸鼠坐骨神经移植瘤模型和裸鼠背部移植瘤模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以上的实验研究为胰腺癌神经浸润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新依据。

        2. 间质纤维化反应推动胰腺癌的进展的实验研究

        间质增生反应是绝大多数实体肿瘤的病理特征之一,在胰腺癌中尤为显著。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 PSC) 是构成胰腺间质的主要细胞成分,活化的 PSC 又可通过表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分泌过量的细胞外基质和基质降解酶等, 促进胰腺癌细胞和 PSC 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共同体, 推动胰腺癌的进展及侵袭转移。前期我们的实验研究揭示了:(1)活化的PSC分泌SDF-1,激活胰腺癌细胞的SDF-1/CXCR4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的恶性进展;(2) α-Mangostin 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胰腺星状细胞活化进而抑制胰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3)胰腺星状细胞SHH信号通路的活化促进了胰腺癌的神经浸润;(4)二甲双胍体外激活AMPK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胰腺癌的间质纤维化反应进而抑制胰腺癌的恶性进展。这些成果为胰腺癌靶向抑制微环境的新治疗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3. 胰腺癌新型治疗药物的实验研究

        胰腺癌对放化疗不敏感,为了进一步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发现新的化疗药物。我们前期的实验研究发现:(1)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抑制PI3K/Akt及Hippo-YAP信号通路抑制胰腺癌的生长和恶性生物学行为,并能提高吉西他滨的化疗敏感性;(2) α-Mangostin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胰腺癌的恶性进展;(3)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抑制胰腺癌的生长及侵袭转移。这些成果为胰腺癌的新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4. 胰腺癌手术方式的改良与应用的研究

        胰腺癌的根治性外科治疗手术术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是该手术风险大,常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其中胰瘘是众多外科医师公认的胰十二指肠术后最难处理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防止胰瘘的发生,我们于201 1年设计出一种新的连续贯穿端侧胰肠吻合术式,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连续贯穿端侧吻合术的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B级胰瘘的发生率为2.9%,未发生C级胰瘘,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本项目共发表胰腺癌相关的科研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7篇,多篇在国际著名刊物如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ancer research,Cancer Letters,Molecular Cancer,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等发表,累计SCI他引次数1141次。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胰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指导相关治疗,并已在众多医院应用和推广。培养博士55名,已毕业42名。培养硕士54名,已毕业49名。指导博士后3名,已毕业2名。多名学生已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力量。指导的研究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代表了良好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