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155

成果名称: 斑马鱼母源性补体的传递和功能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17J0134

第一完成单位: 渭南师范学院

联 系 人: 刘静

成果类型: 基础理论

成果体现形式 : 论文

技术领域: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应用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成果简介: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母源性免疫即从母体传递给子代的免疫力。实验表明在鱼类卵母细胞、胚胎或幼鱼中存在母源性IgM、凝集素、溶菌酶和补体,它们在鱼类个体发育早期具重要作用。因此,母源性免疫在水产育苗生产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但到目前为止,鱼类母源免疫力对胚胎或仔鱼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母源免疫力与子代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之间的关系、影响母源性免疫传递的因素等尚不明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母源性免疫在水产养殖中的开发。另外,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十分强大,由选择压力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则并不发达。高密度养殖中,非特异性的条件致病菌是导致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更加重视非特异性母源免疫的研究。

    2.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性

    补体是重要的非特异性母源免疫因子,在鱼类个体发育早期具有重要免疫作用。本项目主要研究了模式动物斑马鱼母源性补体的传递与功能。第一,通过实验证明了母源性免疫是导致入侵细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电镜观察发现细菌死亡的重要机制是发生了溶菌作用。第二,检测到斑马鱼卵子胞浆液存在经典途径的代表性补体成分C1r/s和C4,且卵子胞浆液也具有微弱的经典途径补体活性,表明正常胚胎中存在经典补体途径发挥作用的所有成分,只有由于正常胚胎缺乏抗大肠杆菌的特异性抗体,导致经典途径未被激活,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关于斑马鱼胚胎中补体系统作用机制的认识。第三,通过比较斑马鱼仔鱼和成鱼中补体基因对LPS处理的应答模式,发现补体系统在受精后14天即可对外界刺激作出有效应答,在28天时则可能发育成熟,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斑马鱼补体系统个体发育的认识。第四,发现亲鱼免疫可同时提高胚胎中母源性补体含量、补体活性和补体基因表达水平,表明亲鱼免疫后自身补体成分的合成水平升高,而且传递给子代的补体成分以及mRNA也随之增多,使得子代具有较高的抗感染力。

    3. 社会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中,鱼苗死亡率过高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许多鱼类胚胎和仔鱼尚不具有完整的免疫反应能力,直接对其进行免疫并不能有效提高它们的免疫功能,加之鱼类产卵量大,卵子个体小,因此应用母源性免疫来提高仔鱼的抗感染能力是代替大规模鱼苗免疫的有效措施。

    另外,母源性母源性免疫的开发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统化学消毒方法的使用强度,减少污染物在鱼体内的残留,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也可降低化学消毒剂随养殖废水排放而引起二次污染。因此,该技术的推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水产养殖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