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2782

成果名称: 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

成果登记号: 9612017Y0699

第一完成单位: 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联 系 人: 张毅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成果体现形式 : 新装备

技术领域: 农业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成果简介:

        一、立项必要性及市场需求

        1、项目的必要性

        西北地区农作物膜下种植面积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西北地区覆膜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地膜种植技术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残膜污染土地的严重后果。根据专家测算,经过6-8年覆膜种植,因残膜污染造成的减产损失将超过覆膜种植所带来的增产效益,长期下去将使土壤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并最终导致耕地荒废。我县的地膜种植面积大,且均集中在4-5年左右,已经达到严重污染的警戒线(西北地区地膜种植年限也基本集中在4-5年左右),如不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将会造成我县农作物产量的直线下降,直接影响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残膜回收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为了实现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作物增产增收,研制一种能彻底回收残膜的机械就显得尤为重要。

        2、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我县乃至全国现在还没有一台成熟的残膜回收机械,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搂刨回收的基础上,耗时耗力而且回收不彻底,所以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市场需求量相当大。

       二、相关领域国内技术现状

       1、国内技术现状

       我国现阶段也没有成熟的残膜回收机,大部分地区以人工捡拾为主,回收成本高,效率低。目前这种状况已经对农业的发展形成了瓶颈效应。

       2、国内技术发展趋势

       通过对农机生产企业的调查,我国目前有个别企业从事残膜回收机械的研究,并生产了一些,挖掘效果还不及人工挖掘,仍有大量残膜留在土壤中,效果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可;通过对玉米种植大户的调查,还是对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比较关注,我们通过一切技术力量,尽快满足农民的期盼,填补国内农机行业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三、项目计划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主要目标

       解决我县及周边地区旱作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残膜、残茬回收的问题。

       2、研究与开发内容

       为了彻底解决残膜、残茬回收问题,对原有残膜回收机的挖掘系统,土茬初次分离系统,粉碎筛选系统、分离系统进行改进,并增加回收系统。

       3、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

      创新点:

      1、自主研发一种由破碎系统和残膜残茬回收系统的残膜回收机械;

      2、率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机械化残膜回收工作,促进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技术:

      1、该机械包含:挖掘系统、土茬初次分离系统,二次破碎筛选系统和分离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在合适动力机械的带动下,挖掘系统入地10厘米左右,挖掘出土壤里的残留物(残膜、残茬等),并送入土茬初次分离系统进行初次分离,经初次分离后的剩余物进入二次破碎筛选系统,最后进入分离系统,使得土壤有机成分回归地表,土壤中的残留物得到彻底清除;经过测试,该机械适应性强,不论何种土壤品质,地块大小均适宜,均可一次性完成回收,操作简单,作业效率高

       技术难点: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包括挖掘含废弃物土壤的挖掘系统、筛选系统、破碎系统和分离系统;难点在于所述系统均需固定连接主箱体,主箱体的位置、连接系统的测定安置、动力系统的连接输出,均需精细测量、规范设计、合理安置,确保各系统的高效运转。

       创新点:自主研发增加破碎系统和残膜茬回收系统。破碎系统将经过初次筛选系统后的泥土与根茬、地膜彻底分离;回收系统是将经二次分离系统后的根茬、地膜倒入回收装置集中收回,实现地表干净、残膜茬回收彻底。

        四、技术、经济效益、市场风险分析

         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按每天工作10小时,作业效率6亩/小时,即每天可作业60亩,耗油15元/亩,驾驶员工资200元/天,每60亩的回收成本为1100元。

如果由人工回收,以一个人一天回收1亩地计算,一天回收60亩,需要60名劳力,每个劳力工资120元/天,那么每60亩的回收成本是7200元。

       和人工比较,每回收60亩可节约成本6100元。

       按我县年种植10万亩旱作玉米计算,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016万元。

       社会效益: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压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增加二三产业收入。

       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提高耕作土壤的蓄水保墒增肥能力,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