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阅读数: 3541

成果名称: 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手术治疗髁状突中下段骨折临床应用研究

成果登记号: 9612019Y0165

第一完成单位: 安康市中医医院

联 系 人: 鄢薇

成果类型: 应用技术

成果体现形式 : 新技术

技术领域: 核应用

应用行业: 卫生和社会服务业

成果简介:

一、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健康促进与口腔医学发展西部临床科研基金项目(CSA-W2016-04)。

2.背景:髁突中下段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标准。常用的手术入路有耳前、颌后、颌下入路、耳前长角形切口及经颌下切口升支垂直截骨游离复位髁突等,各有优缺点,如损伤腮腺组织、术后发生涎瘘、面神经功能障碍、切口长疤痕明显、手术创伤大,损伤毛囊及髁突术后吸收、继发难治性开牙合等,且不能垂直于骨折部位操作,复位固定困难,不能使用可吸收接骨板,很难对粉碎性骨折进行复位固定。近年来,随微创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镜外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逐渐应用于颌面部创伤治疗中,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选择内窥镜辅助下的口内切口治疗髁突骨折,该入路主要优点是避免了可见的瘢痕和面神经的损伤,缺点是操作空间有限、手术时间长、接骨板放置、固定不易,需专用的内窥镜设备、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尤其是当下颌支呈外突形状,髁突内侧移位明显以及骨折后时间过长时,复位和固定都非常困难。

3.技术原理、性能指标:我们根据面神经的解剖特点,即面神经不论颧支、颊支或下颌缘支,当其离开腮腺时皆行于皮下脂肪深面咬肌筋膜表面或穿行于咬肌筋膜所形成的隧道中,此处不难分出白而亮的面神经;我们临床行腮腺手术过程中,通过测量10例患者(年龄9-66岁,男4例,女6例)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颊支(12-16mm)、上颊支与颧支(14-15mm)间距离,寻找一安全范围,在此安全范围基础上,取绕下颌角下至咬肌前缘皮肤切口(皮肤切口原则上基部骨折绕下颌角至咬肌前缘即可,对于髁颈部骨折、下颌支偏长或肥胖患者可将切口向耳垂下或耳前延长,因切口位于耳后及耳前皮肤皱褶内,术后瘢痕并不明显),翻瓣暴露腮腺前缘,于咬肌表面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下颊支、上颊支及颧支并加以保护,然后在下颌缘支、下颊支间或上颊支、颧支间平行于神经方向打开咬肌直达骨面,暴露骨断端,直视下复位固定骨折。观察分析患者全麻清醒后、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七天面神经功能及术后咬合、涎瘘发生、骨折复位情况、术后1月下颌功能运动、患者主观满意度等均取得满意效果。

4.技术创造性与先进行:本研究《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手术治疗髁状突中下段骨折临床应用研究 》为我们自行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实用性,简化了手术操作。52例61侧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经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手术固定,不穿经腮腺组织,咬肌表面面神经间横断咬肌显露术区,无需盲目解剖、显露面神经,且面神经离开腮腺后贴附在咬肌表面,横断咬肌、自骨面剥离咬肌附丽后神经随咬肌纤维回缩离开术区,术中主要牵拉咬肌不直接牵拉面神经。临床观察患者全麻清醒后、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七天无一例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分析认为该术式能有效保护、减轻面神经损伤;中位骨折手术小范围波及关节囊及翼外肌附丽区,对关节囊影响小,可保护翼外肌附丽,预防髁突坏死吸收。

5.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安全性: 该术式系安康市中医医院口腔科自行设计,有一定的创新性、实用性,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一种新的、较为成熟且安全有效的手术路径。

6.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目前已作为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一种常规术式在我市5家医院推广应用,临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但尚需进一步加强相关临床基础研究,如面神经生理、横断咬肌后肌功能恢复情况等,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7.获奖情况:项目参与《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新机制的发现及其防治对策》项目,作为第四完成单位与西安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同申报2018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二、成果公报内容:

  通过对52例61侧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用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患者全麻清醒后、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七天面神经功能及术后咬合、涎瘘发生、骨折复位情况、术后1月下颌运动、患者主观满意度等,认为该术式固定髁突中低位骨折简化了手术操作,无需盲目解剖、显露、面神经,能减轻面神经损伤;中位骨折波及关节囊范围小,一定程度上保护翼外肌附丽,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手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