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优势资源数据库

人才
平台
项目
成果

人才

人才姓名: 李鹤林

人才级别: 两院院士

人才生日: 1937-07-01

工作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领域: 石油用钢及石油管工程

个人简介:

李鹤林院士 ,1937年7月5日生于陕西省南郑县协税镇,祖籍湖北囊阳。 小学时,家境尚属殷实。进入初中后,由于家境变得十分贫困,读书半年就辍 学了。回家两年多,他一边在田间劳动,一边自学初中课程。1953年以同等 学历进入高中。1956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深受指导教师、著名 金属材料及强度专家、院士周惠久教授的教益和学术思想的影响。高中和大学 的8年,他完全靠助学金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对党和政府的报恩思想及艰 苦环境的磨炼,使他参加工作后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坚持不懈的工作精 神。1961年9月,他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 到地处宝鸡的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随即被派往上海参加石油部援外产 品工作组工作。主要任务是协助上海东风机器厂改进B型吊钳等一批石油机械 产品的热处理工艺。在近一年的工作中,他潜心钴研,使10余种石油机械产 品质量达到技术要求,其中B型吊钳热处理废品率由80%P奉低到2% ,保障了 援外产品的质量。1963年11月,石油部借调到北京,在赵宗仁工程师指导下 编写《石油机械用钢手册》。他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拼命干,星期天和假日都不 休息,查阅了合金钢方面的图书、期刊140多册,对我国和世界各主要工业国 的合金钢状况、特点及发展动向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两年后,《石油机械用钢 手册》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了 4个分册,1965年12月的_天,李鹤林见到 了大庆"铁人"王进喜后,改变了他的工作目标。他和王进喜在石油部招待所 畅谈了 3个多小时。临别时,"铁人"紧紧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直到 现在,我们用的'三吊'还是外国货,这些洋玩意儿肥头大耳,钴井工人到30 来岁就干不动了。你们要赶紧研制出我们自己的轻型’三吊’,把那些傻大笨粗 的洋'=^'赶下我们的钴台!" • •'铁人"的话重重敲打在李鹤林的心上,他回 到宝鸡石油机械厂,开始了石油机械用钢的研究开发和吊环、吊卡、吊钳的研 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凭着他的坚强毅力,小吨位"三 吊"两年后诞生了,1970年,他把刚研制成功的两副50吨级小吊环寄给了干 里之外的王进喜和他的1205钴井队,应用效果良好,王进喜很快发来了热情 洋溢的贺信。在研制出小吨位轻型〃三吊〃之后,他和同事们又马不停蹄地奔 向难度更大的新目标一一大吨位轻型"三吊"。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获得 了成功。在研制新型"三吊〃的同时,他还研究开发了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 无镍低袼无磁钢等10余种新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喷丸强化和渗硼、氮化等 表面热处理工艺,开展了十几种基础零部件的科研攻关,均取得较好的成效。 1977年,他晋升为工程师。1978年3月,李鹤林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他主 持完成的"轻型吊环、吊卡、吊钳"、"无镍低铬无磁钢"、"高强度高韧性结构 钢"等4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他本人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 者称号。乘全国科学大会的东风,宝鸡石油机械厂组建了研究所,李鹤林任研 究所副主任工程师兼材料研究室主任,1979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三 吊"的研制成功,使李鹤林和他的试验小组名声大振。解决"钴杆失效"课题。 1980年,材料研究室从研究所分离出来,组建了工厂的中心试验室,他担任 主任。全国各油田出现的一些恶性事故,特别是钻杆、套管和油气输送管断裂 事故,给生产和安全带来了很大威胁。各油田纷纷邀请他们进行失效分析和仲 裁。在他的建议下,石油部1981年成立了石油管材试验研究中心,挂靠宝鸡 石油机械厂,他任主任,1983年,李鹤林任厂总冶金师,1985年厂中心实验 室改称冶金研究所,他兼任所长。1987年,石油部石油专用管质量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成立,李鹤林任主任。多年来,我国使用的钴杆几乎全部是从国外进 口的,每年需花几亿元。长期以来,各油田不断发生钴杆刺穿、断裂事故,造 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1985年李鹤林组织了一个钻杆 失效课题组,分赴各油田进行了历时3年的调查,并对200多起钻杆失效事故 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一钻杆内加厚过渡区结构尺寸 不合理导致严重的应力集中和腐蚀集中,澄清了国外在钴杆失效领域的一些疑 点,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创了双圆弧曲线结构。

获奖情况

李鹤林院士多次获全国及部、省级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8年被选拔 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中共陕西省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 专家称号;199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能源大奖。1986年起, 李鹤林任石油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他还先后担 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失效分析和预防中心副主任,中国机械工 程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压力容器与管道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石油 与石化工程研究会西北研究中心副主任及美国石油学会(API)第一委员会委 员,美国材料性能委员会(MPC)委员。他是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西安石油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受聘上海宝钢(集 团)高级顾问。李鹤林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与石油工程的结合,在石油材料工 程领域做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贡献。

在提高石油机械产品质量和寿命的科技攻关中,李鹤林继承和发挥了他的 恩师周惠久院士 "从服役条件出发"的学术思想,提出了 "以失效判据为依据, 结构强度和材料强度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并用这一思路对石油机械用钢进行 了系统的研究。

"钢铁革命"

建国初期,我国合金结构钢一直照搬苏联钢种,以铬、镍为主。20世纪 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后,从苏联进口铬、镍受到限制,1965年,国家经 委号召开展一场"钢铁革命",用国内富有元素代替合金钢的铬和镍。于是,以 冶金系统为主,各行业都在研究开发不用铬、镍或少用铬、镍的新钢种。多数 单位主要立足于"代用",因此"代用钢〃综合力学性能仅是接近于原钢种,缺 乏生命力。六七十年代搞的众多无锫、镍钢种绝大多数中途天折。李鹤林在这 场"钢铁革命"中,从石油机械的服役条件出发,分析、研究了一批关键的、 有代表性产品的失效判据,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了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无镍 低铬无磁钢、高强度铸钢等10余种新钢种,把节约铬、镍与提高石油机械产 品的质量和寿命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我国石油勘探开发作出了贡献。 这些钢种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使用,有的还列入了国家标准。


上一篇:刘永健 下一篇:伍永平

给您推荐以下相关人才信息:

相同人才级别: 王双明 邱爱慈 徐德民 李鹤林 王锡凡 李佩成 唐长红 李应红 张立同 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