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优势资源数据库

人才
平台
项目
成果

平台

实验室/工程中心名称: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

成立时间: 1995

联系方式:

平台类型: 重点实验室

平台级别: 国家级

平台/参与成员:

研究领域: 实验室以黄土等多种地质载体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目标确立为:在长时间尺度上,探索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变化规律,研究东亚季风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及全球变化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在短时间尺度上,通过100年、10年和1年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的研究,探索其变化特点及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重建近代东亚季风环境,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干湿变化历史;查明亚洲内陆粉尘的源区、传输和沉积规律及其对区域和全球的影响;恢复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背景图像,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平台简介: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其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

  实验室以黄土等多种地质载体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目标确立为:在长时间尺度上,探索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变化规律,研究东亚季风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及全球变化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在短时间尺度上,通过100年、10年和1年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的研究,探索其变化特点及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重建近代东亚季风环境,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干湿变化历史;查明亚洲内陆粉尘的源区、传输和沉积规律及其对区域和全球的影响;恢复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背景图像,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金章东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周卫健院士。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含一位海外杰青),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主要学术带头有安芷生院士、周卫健院士、刘禹研究员、刘晓东研究员、曹军骥研究员、刘卫国研究员等。

  多年来,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吸引并凝聚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形成了事实上的三个研究群体:一是以高水平科学家为核心,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为主力的固定人员队伍;二是以国家重大项目牵引,联合国内多所科研院校学者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研究的研究群体;三是以“中国黄土与第四纪变化”作为影响全球变化要素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吸引国外著名科学家而形成的国际合作研究群体。

  实验室历来重视科研能力建设,围绕环境变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这条主线,建成了在年代学测试、理化指标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的分析测试系统。实验室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积极向国内外用户开放,起到了支撑创新、服务发展的作用。

  实验室高度重视原创成果产出,先后在Nature、Science、PNAS以及Nature子刊等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东亚古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论”、“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南北半球气候相互作用”等一系列理论和概念的提出,拓展了过去环境变化的领域和内涵。实验室也因此成为引领东亚古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机构,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

  实验室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作为主持单位或重要参与单位先后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交了十余份咨询报告,涉及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气候趋势预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相联系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综合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为制订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规划做出了贡献。

  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在国家组织的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七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是我国地学领域两个获此佳绩的实验室之一。

  在成绩面前我们丝毫不敢懈怠,遵循“如履薄冰,努力拼搏”的室训,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大陆环境变化研究中心的步伐。实验室将发挥已有科学积累,将加速器质谱中心、大陆环境钻探岩芯库以及环境演化模拟和数据信息共享中心等与野外观测平台的建设相结合,搭建一个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的大陆环境变化研究平台,吸引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在此工作,在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领域做出更多原创性贡献,服务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下一篇:瞬态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关链接:

相关单位平台: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