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优势资源数据库

人才
平台
项目
成果

牙槽骨功能保存与重建临床新技术应用研究

获奖分类: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名称: 牙槽骨功能保存与重建临床新技术应用研究

获奖年份: 2015

获奖级别: 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主要完成人: 胡开进、周洪、王晓娟、周宏志、孔亮、丁宇翔、侯锐、李昂、薛洋、李永锋、魏建华

成果简介:

本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共同完成,任务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332、30500560、30900284等)、陕西省重点课题(2008ZDKG-65)、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9K17-06、2008K14-06、2007K14-06(5)、2004K18-G3(1)、2003K11-G3(1)】等14项课题。研究时间从1991年1月起,至2014年1月完成。项目研究内容属于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研究领域。

牙槽骨是牙齿的重要支撑组织,牙槽骨的缺损会导致牙齿脱落,严重时影响患者的咀嚼、发音等功能以及外貌美观。传统的牙槽外科手术方法容易引起牙槽骨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在暴力操作下甚至导致颌骨骨折的发生;拔牙后不及时修复而缺乏功能性刺激会导致牙槽骨的废用性吸收;外伤及牙源性炎症亦可导致牙槽骨的缺损;对于颌骨牙源性囊性肿物,传统的刮治和切除方法常会造成大段颌骨缺损及牙齿丧失。如何预防及治疗牙槽骨缺损是口腔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为解决以上问题,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陕西省课题等14项基金资助下,从基础理论上研究其发病机制,并从临床治疗器械、技术和操作方法上持续改进,已经从基础和临床应用推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1、通过动物实验首次发现感觉神经损伤会加快骨质丧失,提出了术中保护感觉神经可降低骨质丧失的理论,为临床手术操作中有效避免牙槽骨丧失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牙槽外科诊治“四化理念”,即“器械标准化”、“技术微创化”、“操作规范化”及“服务人性化”。并通过600例临床对照研究证实,该理念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牙槽骨。项目组同期研创并产业化了我国首套微创牙槽外科手术专用器械,包括45度仰角冲击式气动手机及外科专用切割钻、金属吸唾器、颊部拉钩、橡胶咬合垫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国内所有口腔专业杂志纷纷邀请本团队就该领域进行专家述评。

3、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微/纳米化的表面处理可以有效促进种植体的早期骨结合。项目组通过上述理论和技术,对117例微创拔牙术后患者进行即刻种植修复,在保证所有种植体获得成功的同时,有效保持了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相关研究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并被写入首部口腔医学研究生全国统编教材。

4、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牙槽骨缺损重建材料的实验研究,并与企业合作研发了我国首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牙槽骨植骨材料产品——骼瑞。通过临床对照研究发现:该材料的抗感染能力、抗吸收能力及维持牙槽骨形态能力等与国际公认的牙槽骨缺损重建材料(Bio-Oss)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5、首次提出了开放减压再生技术可用于治疗颌骨牙源性囊性肿物所致牙槽骨缺损的新理念,将该理念用于临床163例患者,有效的实现了缺损牙槽骨再生、功能牙保存和咬合重建等多个目标。VibhaSingh教授评价我们的工作:“减压再生技术可以有效治疗颌骨角化囊肿,降低其复发率”。

本课题组自开展之日起,先后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多项资助,课题组共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收录38篇,出版专著30部,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国家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基于以上成果创建了我国该领域首个专业的学术组织——中华口腔医学会牙槽外科学组,并担任首任组长单位。




上一篇:寒武纪叶足动物研究及其对于探索节肢动物起源的意义 下一篇:延长油田水平井钻完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相关链接:

环月和绕月返回测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面向需求的大型飞机飞控传感器主动设计技术

带有微观异质基础的经济波动研究

深度调峰机组广义阀点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延安地区边际气藏致密化控藏模式与勘探实践

基于“业务链融合、智慧共享”的业财多维精益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

提升陕西新能源消纳能力的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

输电线路雷击电磁暂态特性评估与优化关键技术